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非遗保护新潮流:社会力量大显身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非遗保护新潮流:社会力量大显身手

引用
中国科技网
7
来源
1.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12/23/content_277718.html
2.
http://www.news.cn/culture/20240710/4e367ac6d8b94230bccba59b37ff3ccd/c.html
3.
https://www.fuzhou.gov.cn/zgfzzt/lswhmcgwh/zwgk/ztzl/bhqy/202501/t20250106_4957318.htm
4.
http://www.news.cn/world/20241206/216c6b32873249b2b9d0a6068aa8b15d/c.html
5.
https://www.pjvtc.edu.cn/info/1036/2998.htm
6.
https://www.ihchina.cn/news2_details/29529.html
7.
https://www.yaoan.gov.cn/Pages_36_93254.aspx

2024年7月,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将在江苏宜兴举办。这场以“守正创新,赓续薪火”为主题的盛会,将通过非遗大集、论坛等形式,展示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的最新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项非遗项目将集中亮相,通过馆、店、铺、摊、水域、舞台等多种形式,打造一个沉浸式的非遗展陈空间。

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更体现了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趋势: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从企业到学校,从非遗传承人到普通民众,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在以创新的方式加入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

企业参与:让非遗“活”起来

在非遗保护的新潮流中,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举办非遗体验活动等方式,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在浙江,一家名为“无用空间”的书店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这家书店不仅销售书籍,更是一个非遗体验中心。游客可以在这里亲手制作一件蓝染作品,或者学习传统竹编技艺。这种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尝试,让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出活力。

企业参与非遗保护的另一种方式是开发文创产品。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从书签到口红,从笔记本到手机壳,故宫的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用品中,深受消费者喜爱。据统计,故宫文创产品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0亿元。

校园里的非遗:从“进”到“在”

“非遗进校园”是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创新。通过在校园内开展非遗课程和体验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更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在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10个古厝活化利用案例获得了2024年十佳优秀奖。其中,“坊巷讲习所”就是一个将非遗融入校园教育的典型案例。讲习所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为学生开设剪纸、漆艺、茶艺等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从“进校园”到“在校园”,一字之差,却体现了非遗教育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非遗纳入课程体系,让非遗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非遗的传承,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非遗讲师:新职业带来新活力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一个新的职业——非遗讲师——正在兴起。非遗讲师不仅需要掌握非遗知识,更需要具备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通过开设非遗课程、组织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非遗讲师的出现,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不仅在校园内传播非遗文化,还通过社区活动、企业培训等方式,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非遗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群体,而是真正融入了大众生活。

创新模式: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社会力量的参与下,非遗保护正在突破传统的保护模式,探索更多创新方式。比如,“非遗+旅游”、“非遗+节庆”、“非遗+研学”等新模式,让非遗与现代生活实现了深度融合。

在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扎染作坊,还可以亲手体验扎染过程。这种互动式的体验,让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化遗产,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在陕西榆林,当地政府依托榆林古城、陕北民歌博物馆等景点,打造了一系列“非遗+节庆”、“非遗+演艺”、“非遗+研学”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

展望未来:非遗保护的新篇章

随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非遗保护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治,从单一保护到融合发展,非遗保护的理念和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模式的出现。比如,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遗保护和传播,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推广非遗文化,以及开发更多非遗主题的文创产品和体验活动。这些创新不仅能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也能为非遗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保护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正在为非遗保护插上科技的翅膀,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