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本科生策划的德里老照片展:1858-2016年的城市记忆
复旦本科生策划的德里老照片展:1858-2016年的城市记忆
近日,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的“德里瓦拉——镜头下的德里与德里人”老照片展正式开幕。该展览展示了1858至2016年间八十余张珍贵的老照片,从“椅子的革命”到“流浪的栖息地”,通过六个单元展现了德里的历史变迁与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德里人的生活故事,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此次展览全部由复旦大学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德里历史的机会。
展览单元:从椅子到流浪
展览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聚焦于德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椅子的革命”单元展示了德里在殖民时期的城市变迁。这些照片记录了德里从一个传统印度城市向现代化都市的转变过程,展现了殖民者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的改变来重塑德里的面貌。
“流浪的栖息地”单元则关注德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些照片捕捉了德里街头巷尾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群体的生存状态。通过这些照片,观众可以感受到德里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所特有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德里的历史变迁
德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当时印度教王国汤姆拉尔王朝在此建立了拉尔 Kot(拉尔城堡)。1193年,阿富汗古尔王朝的穆罕默德·古尔征服了德里,并任命他的奴隶库特布·乌德·丁·艾巴克为总督。艾巴克建立了德里苏丹国,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由穆斯林统治的政权。德里苏丹国先后经历了五个王朝的统治,直到1526年被莫卧儿帝国征服。
1857年,德里成为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中心。起义军在巴赫杜尔沙二世皇帝的领导下,成功占领了德里。然而,英国东印度公司迅速组织反攻,于1858年重新夺回德里。巴赫杜尔沙二世被流放到缅甸,莫卧儿王朝最终灭亡。这次起义的失败标志着印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英国开始直接统治印度。
多元文化的融合
德里作为印度的首都,一直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心。这种文化融合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宗教文化的交融。在德里,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多种宗教和谐共存。顾特卜塔(Qutb Minar)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座建于1193年的宣礼塔,不仅是伊斯兰教文化的象征,也融合了印度教的建筑元素。塔身上的雕刻艺术融合了波斯和东罗马的传统,展现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并列为两大主要宗教。两大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印度社会影响极大。同时,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波斯、突厥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大量传进印度并且渗入土著的古老文化之中,奠定了现代南亚文化的基础。
德里:一座见证历史的城市
德里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从古代印度教王国的城堡,到伊斯兰教苏丹国的首都,再到英国殖民地的行政中心,德里见证了印度历史的变迁。这些珍贵的老照片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它们提醒我们,德里是一座承载着多元文化的城市,它的历史和文化是印度民族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得以一窥德里这座城市的过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这些照片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德里。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
此次展览全部由复旦大学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展现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精神。通过这样的展览,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德里的历史,也能够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多元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