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34岁创业,49岁名震上海,女人的成就要靠自己成全
董竹君:34岁创业,49岁名震上海,女人的成就要靠自己成全
“我从不因被曲解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这是董竹君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她是20世纪的传奇,她的一生犹如名字一般坚韧而独立。关于她的故事远比你想象的精彩。
贫寒出身与堂子生涯
1900年,董竹君出生于上海一间破旧的老房子内,父亲以拉黄包车营生,母亲则是给有钱人做“粗活”的姨娘。自幼,董竹君目睹了父母为了生计终日劳作不息的辛苦,经历着有这顿没下顿的窘境。懂事的董竹君总是勤快地帮家里分担家务,擦桌扫地、买油盐酱醋样样上手。
家境虽然清贫,但父亲咬着牙说:“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的教育”。6岁的董竹君进入了私塾读书,在那里,她度过人生最快乐的一段幸福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因积劳成疾病倒了。瞬时,一家子境况陷入了寒冬,一边是生病需要医治的父亲,一边是家里日常的开销。无奈之下,董竹君只好停了学,而家里的开销靠母亲拿值钱的东西去卖,可这样的日子,能维持多久呢?
董竹君虽然家境贫寒,母亲却给了她一副姣好的面容。为了维持家里生计,母亲把董竹君送去学唱京戏。为什么没钱读书还要去学京戏呢?因为会唱京戏,又有清秀的面容,方可去堂子做“清倌人。”
1913年,董竹君脸上抹上雪花膏,戴上耳环,坐上轿子开始了为期3年的“卖艺”生活。
遇见夏之时
进入堂子后,只要有胡琴声响起,董竹君必须扯开嗓子高声清唱,一唱就是一整晚,嗓子几乎要嘶哑,可不管多累,多苦,她只能暗地里不声不响地受下,这就是堂子里的生活。
生意好的姑娘,赚的钱多了,堂子的老鸨自然不会过多的为难。若是姑娘的生意惨淡,则会受到各种责难。董竹君看着他们的遭遇,同时也经历着他们的遭遇。
在堂子里,董竹君找到了个乐趣,爱听客人谈论国家大事,观察着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穿衣打扮。那一天,董竹君与夏之时在堂子转角处相遇了。
夏之时那时27岁,长得相貌堂堂,风度翩翩,骨子里透着股温文尔雅的气质,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参加战争并加入同盟会,后被选为西川副都督。他不苟言笑,却耐心地听董竹君的所有遭遇,并扼腕怜惜。
从此,她佩服他为国为民的胸襟,他喜欢她在台上转身回眸,两人慢慢地产生了感情。
一天,夏之时要帮董竹君赎身。没想到,董竹君坚决地说:“我不想成为你用金钱买回去的附属品,我可以自己出去”夏之时一听,欣然地点点头。然而对于夏之时,董竹君也跟夏之时订下了婚前契约:第一:不要做夏家姨太太;第二:要送她去日本学习;第三:两人组成一个内外协调的家庭。
从董竹君提这些要求,可见她的独立、上进以及顾家。
留学日本与婚姻变故
董竹君自从在夏之时面前承诺凭自己一己之力出逃好开始精心策划出逃计划,最终趁看守不注意出逃,一路狂奔扑进夏之时的怀抱,一起登上前往日本的客轮。
他们举行简单的法式,在婚礼上两人承诺贫贱与富贵,祸福相依。这一切看起都是那么美好,她英俊潇洒,国之栋梁,她年轻貌美,如花似玉。
婚后,董竹君如愿进入日本学院学习日文。在学校,她尽情地享受学校氛围,努力学习,与同学快乐相处。不料,清纯可人的董竹君吸引了男同学的目光,夏之时知道后一番权衡之下,给董竹君退了学,并聘请家庭教师来家里上课。董竹君默默地接受这些安排,可内心深处,有些东西已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夏之时经常带董竹君去朋友家应酬,本伴随丈夫去应酬件高兴的事,可在聚会中,她精神上遭受到了折磨。董竹君出生清贫之家,曾经还沦为堂子“小先生”,没想到这些都成为朋友们的笑料。
可是,董竹君她偏偏要为自己争一口气。为了做好夏之时贤内助,她白天除了上课,晚上操持家务,深夜又自己自习看书。
1915年,董竹君迎来自己第一个女儿,取名国琼。
同年,因国内形势有变,夏之时奉命回国参加行动。没想到,夏之时临行前从腰间掏出一把手枪递给董竹君说:“你拿这个用作防身,还有,如果你背着我做不轨之事,那你拿这个自行了断”董竹君顿时心头一惊,腿脚发抖。她佩服丈夫回国戎马为国,但她没想到夏之时如此地自己不信任。
夏之时回国后,率军攻占了多个驻防地,全力完成了大业计划。董竹君知道丈夫得利消息后,满是激动和欢喜。
1917年,董竹君完成了学校里的全部课程。这时,她有了继续深造的想法。可在此时,夏之时父亲病危,董竹君带着孩子回了。
决裂与创业
董竹君怀着激动地心情回国。可过后不久,她却发现夏之时开始慢慢变了。
1918年,时局风变化,夏之行因被人举报中饱私囊被免去军职,改为闲暇的文职,这给夏之时极大的打击。于是,他终日饮酒打牌、吸食土烟,甚至开始对董竹君恶语相向、拳打脚踢。
久而久之,董竹君变得心灰意冷,决定带着4个女儿与夏之时开始长达5年的分居生活。
临走前,夏之时颐气指使对董竹君说:“离开了我夏之时,你们若能在上海生存下来,我在手掌上煎鱼掌”没想到,董竹君一咬牙,拖着行李,带上女儿,头也不回地出了门。
当时,各大新闻报纸纷纷争相报道“都督夫人携女离家出走”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董竹君显得格外的坚强,尽管心很痛,但为了孩子,她只能所向披靡。
创业之路
1934年,董竹君与夏时正式离婚,开始了她全新的生活。
看着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上海,她撸起袖子,决定为孩子拼一把。
董竹君先后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飞鹰黄包车公司”,虽最后都因故倒闭了,却为自己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在上海掀起一股创业的热潮。
1935年,董竹君瞄准了上海的餐饮行业。刚开始,董竹君租了一幢三层楼房,并给饭店取名为“锦江小餐”,代表着像竹子一般高雅、不屈的气节。
在董竹君努力经营下,锦江小餐生意红红火火,来往用餐的人人山人海,像黄金荣以及杜月笙这样的江湖大佬都要排队用餐。
1936年,董竹君在锦江小餐的基础上,继续开办了锦江茶室,茶室了全部启用女服务员,这在当时的上海来说是第一家。这可看出董竹君超乎常人的商业果敢。
随着锦江小餐的红火,日本人开始蠢蠢欲动,几度找到董竹君想入股,但都被董竹君严厉拒绝。因此,也遭到了日本人的打击、报复、恐吓,董竹君几经周折才从困境中出来。
1949年,董竹君为了重组锦江小餐,将自己全部身家的15万美元倾囊而出,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后来的国际饭店-锦江饭店。从此,锦江饭店成了响彻上海,闻名全国的饭店。
晚年与影响
1997年,董竹君因病离世,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董竹君用坚定的信念,不屈百折的人生态度,在乱世中,谋爱亦谋生,绽放了自己,也成就了女性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