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学会提醒:这些服药误区你中招了吗?
中国药学会提醒:这些服药误区你中招了吗?
近日,中国药学会发布了最新版公众用药误区榜单,其中一些常见的用药错误令人触目惊心。比如,有人认为感冒药可以预防感冒,有人随意使用抗生素,有人为了快速见效而擅自增加药量,还有人不知道正确的服药方法。这些看似平常的用药习惯,实际上可能暗藏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用药误区知多少?
根据中国药学会的最新数据,目前公众在用药方面存在多个误区:
误区一:提前用药预防感冒、流感
很多人习惯在感冒或流感季节来临前就服用感冒药或抗生素,认为这样可以预防疾病。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副作用。例如,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可以在接触流感患者后的24-48小时内服用以预防流感,但板蓝根冲剂、感冒灵颗粒等中成药并没有预防作用,随意服用反而会增加肝肾负担。误区二:不遵医嘱随意用药
有些人觉得医生开的药效果不够快,就自行加量或换药。比如,抗生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头孢类、阿奇霉素等,这些药物只对细菌性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如果随意使用,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甚至催生“超级细菌”。误区三:过量用药危害健康
有人认为“多吃几片好得快”,这种想法非常危险。比如,很多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这种成分,如果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很容易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从而造成肝肾功能损伤。误区四:服用药物方式不当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用200毫升温水送服。如果直接吞服或用水量太少,容易导致药片或胶囊黏附在食管上,刺激损伤食管黏膜,还会影响药物吸收效果。
用药错误有多危险?
用药错误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据《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因为用药不当,中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失去听觉,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更是难以计数。
止咳药滥用致死案例
右美沙芬是一种常见止咳药,属于中枢镇咳药。近年来,由于其容易成瘾且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已经有多起青少年滥用致死案例。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有长期大量服用右美沙芬的青少年在北京高新医院“戒毒”。去年,成都还发生了4名未成年人滥用右美沙芬的事件,其中一名出现神志不清、丧失认知的状况,被送医急救。儿童用药不当致肝衰竭
2024年1月,一名15岁女孩因服用感冒药导致肝衰竭,保守治疗效果不好,面临肝脏移植。2022年10月,湖南长沙一名11岁女孩在两天内被家长喂服了7种感冒药,导致严重肝功能损害,住院治疗。2016年,广东东莞一名3岁孩子发烧,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和感冒冲剂,孩子病情加重出现酱油色尿液,住进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
如何安全用药?
为了确保用药安全,专家建议公众遵循以下原则:
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即使是常见病,也不要凭经验自行用药。注意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要特别谨慎。老年人因器官功能衰退,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孕妇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儿童用药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使用禁用药物。正确储存和处理药品
药品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过期药品应及时处理,片剂、丸剂、胶囊剂型的过期药品,应先用纸包好,再投入密闭的纸筒内丢弃;外用药水、口服液等液体制剂,应在彼此不混杂的情况下,分别倒入下水道冲走。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则可以在药店自行购买。购买时要注意药品包装上的“国药准字”标识,使用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建立家庭药品登记制度
家庭药箱要定期检查,建立药品登记表,对药品进行分类存放。尽量选择常用非处方药,一些处方药和注射剂最好不在家中保存。
用药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避免不必要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