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光污染下的观星挑战
紫金山天文台:光污染下的观星挑战
紫金山天文台,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曾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然而,如今的它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光污染。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紫金山天文台的观测站里,天文学家们还能清晰地看到银河横跨夜空的壮丽景象。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城的灯光越来越亮,夜空的纯净度逐渐丧失。到了1980年代末,紫金山天文台的晚间专业观测功能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
“现在,我们只能在白天进行太阳黑子、太阳射电等观测,夜晚的观测条件已经大不如前。”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人员无奈地表示。
这种状况并非个例。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目前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光污染中,而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的影响尤为严重。
以智利帕拉纳尔山上的欧洲南方天文台为例,其甚大望远镜(VLT)是世界上最灵敏的天文观测设备之一,由四台直径8.2米的望远镜组成。然而,一项计划中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可能使其观测能力受到显著限制。据ESO总干事哈维尔・巴尔康斯透露,该项目将使天空亮度增加高达10%,足以让世界上最好的天文台变成一个普通的观测地点。
面对光污染的威胁,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深圳市天文台和西涌国际暗夜社区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2023年4月,以深圳市天文台为核心的西涌国际暗夜社区成功创建。不到两年的时间,这里已经组织承办了全国首届天文探测环境保护与发展学术会议、粤港澳大湾区天文科技节等一系列高端活动,吸引了众多天文领域顶尖学者的参与。
“我们希望通过建立暗夜保护区,规范户外照明标准,减少光污染对天文观测的影响。”深圳市天文台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紫金山天文台的现状,既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契机。它提醒我们,光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天文观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科研资源。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光污染问题,合理规划城市照明,为天文观测保留一片纯净的夜空。”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人员表示。
毕竟,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是人类永恒的梦想。而这个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