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党必看!安眠药副作用大揭秘
失眠党必看!安眠药副作用大揭秘
最新研究发现,常用安眠药唑吡坦可能干扰大脑的自我清洁机制,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这一发现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在权威期刊《细胞》上。这项研究揭示了睡眠期间大脑内部复杂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血管活动及脑淋巴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强调了维持自然睡眠模式对于确保最佳大脑健康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在选择睡眠辅助工具时需谨慎行事。
安眠药的主要副作用
- 成瘾性与耐药性
安眠药又称为镇静催眠药,在影响精神活动的基础上,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抑制焦虑、诱导入睡、延长睡眠时间、减少做梦次数,最终达到提高睡眠质量的效果。服药的时间越长,停药后补偿反跳越严重,有些人出现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便产生了非吃不可的错误认识,形成药物依赖。
安眠药的长期使用,使药物的催眠作用逐渐减弱,从而产生耐受现象。这意味着患者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助眠效果,进一步加剧了药物依赖的风险。
- 记忆力减退
长期服用安眠药可使记忆力和智力减退。这种现象在老年人中更加显著。有发现,60岁以上的人长期服用安眠药直接影响大脑平衡和保持头脑清醒的能力,致使他们有随时跌倒的危险。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安眠药与老年痴呆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 呼吸抑制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部研究指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4的人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症。他们往往因睡眠差而被认为是失眠症,错误的服用安眠药治疗,结果使病情急剧加重。因为安眠药通过它的镇静作用,会延长呼吸暂停时间,使之在呼吸暂停发作后,不易苏醒而发生意外。
- 睡眠异常
服用安眠药后引发的睡眠,与正常入睡的睡眠不完全相同。水民时往往噩梦多,并有定时早醒和白天嗜睡现象,对体力和精力的恢复均不利。
一些安眠药成瘾的人,性格也会逐渐改变,变得情感冷漠、脾气暴躁、常为小事发脾气、自私、固执,社会家庭关系不和谐。
- 其他副作用
安眠药还可能引起恶心、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胃肠道不适。某些安眠药半衰期长,长期服用可产生蓄积中毒。此外,安眠药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特殊人群使用禁忌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有些安眠药可能导致胎儿畸形,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哺乳困难、黄疸和嗜睡。如果母亲在哺乳期服用安眠药,需避免哺乳。
- 老年人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弱,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容易出现药物过量或中毒。此外,安眠药可能导致头晕、行走不稳等副作用,增加跌倒风险。
- 肝肾功能不全者
安眠药主要在肝脏转化,由肾脏排出,肝肾疾病患者需谨慎使用,尤其是巴比妥类药物。
- 其他禁忌人群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重症肌无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等疾病的患者,以及有药物过敏史的人群,也应避免使用安眠药,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过敏反应。
安全用药建议
- 遵医嘱服用
安眠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式。
- 短期使用
避免长期使用安眠药,以免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如果需要长期治疗失眠,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安眠药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减弱或增强,甚至产生有毒物质或加重副作用。在使用安眠药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 建立健康睡眠习惯
- 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 优化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
- 避免刺激性物质:睡前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也不建议大量饮酒。
- 放松身心:睡前进行深呼吸、瑜伽、冥想等放松活动,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 合理饮食:睡前不宜过饱,也不应饥饿。适量摄入含有色氨酸、镁和褪黑素的食物,如牛奶、香蕉、燕麦等,有助于促进睡眠。
结语
安眠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失眠问题,但并非长久之计。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才是根本之道。如果您有失眠的困扰,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共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