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怒批AI声音模仿侵权:技术发展与法律规制的博弈
雷军怒批AI声音模仿侵权:技术发展与法律规制的博弈
近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AI声音模仿技术的愤怒。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中,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大量“雷军”的发言视频。在视频中,“雷军”对堵车、假期、调休、游戏等热门话题进行了犀利点评,甚至不乏一些粗话脏话,让不少网友调侃称:“国庆上网被雷军骂了整整7天。”
事实上,这些视频中的声音并非出自雷军本人,而是通过AI配音技术生成的。目前市面上有大量AI配音小程序,用户只需选择相应人物声音并输入文字,便可借用他人的声音发表言论。以一款名为配音兔的小程序为例,内置了雷老板、麦克阿瑟、马老师、姜小文、葛大爷等上百种声音,用户不仅可以任意选择声音,还能调节语速、语调等细节。
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AI技术应用边界的广泛讨论。一方面,AI配音技术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让创作形式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AI配音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不当使用可能会涉及侵权等问题。
技术突破与风险并存
AI声音模仿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2024年3月,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发布了一款革命性的AI语音引擎——Voice Engine。这款引擎仅需15秒的音频样本,就能生成与原始说话者声音高度相似的自然语音。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还能用西班牙语、法语、汉语等多种语言“重现”原始说话者的声音。
然而,这项技术也引发了广泛担忧。OpenAI产品经理杰夫·哈里斯(Jeff Harris)表示:“这是一件敏感的事情,重要的是要把它做好。”目前,该模型正处于小规模预览阶段,仅与精心挑选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试点应用,以确保技术的稳健进步和负责任的应用。
微软在2023年初推出的VALL-E模型同样令人瞩目。这个文本转语音人工智能模型仅需3秒钟的语音样本,就能生成几近真实的人类声音。VALL-E不仅能模仿音调或质地,还能模仿说话者的情绪基调以及说话环境的声学效果。这意味着,如果目标语音存在干扰,VALL-E也会像有干扰一样模仿该语音。
法律红线:未经许可使用涉嫌侵权
随着AI声音模仿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期审理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明确了未经许可使用AI生成声音构成侵权。
在该案中,配音演员殷某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他人利用该AI声音制作的作品在多个知名APP广泛流传。经调查,这些作品中的声音来自被告一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运营平台中的文本转语音产品。最终,法院认定被告未经许可使用原告声音构成侵权,判决被告一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被告三某软件公司向原告赔礼道歉,被告二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被告三某软件公司向原告赔偿损失共计25万元。
北京京师(成都)律师事务所刘诚冬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的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这意味着,声音作为个人特征的一部分,与肖像一样,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声音权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公开或侵害其声音权益。
未来展望:技术发展与法律规制的平衡
AI声音模仿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在适当的环境下,AI语音可以帮助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例如,创作者只需存入自己的声音,就可以让AI帮忙录制整个有声读物。在处理重要公共卫生信息或重要安全通知时,音频工程师可以尝试更多的声音和说话风格,以找到最有效的声音并广为流传。
然而,技术发展的同时,法律规制也必须同步跟进。正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判决中所强调的,声音作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对录音制品的授权并不意味着对声音AI化的授权,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
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技术发展与个人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这不仅需要技术开发者和使用者的自律,更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