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日烽火到新中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日烽火到新中国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正是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从1935年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到1949年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再到201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这首歌曲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创作背景与诞生
1934年秋,剧作家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一首长诗,其中最后一节被选为主题歌歌词。不久后,田汉被捕入狱,但他将写在香烟盒上的歌词通过探监者传递了出来。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避难,得知电影需要主题歌后,主动请缨谱曲。聂耳在收到歌词后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并在日本期间完成了定稿。1935年4月18日,聂耳到达日本东京后,完成了曲谱的定稿,并在四月末将定稿寄回上海电通影片公司。之后,为了使歌曲曲调和节奏更加有力,聂耳和孙师毅商量,对歌词作了3处修改,从而完成了歌曲的创作。
作为电影《风云儿女》投资人的朱庆澜将军,建议将歌曲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5月10日,《义勇军进行曲》歌谱在《中华日报》上发表。16日,《电通》画报创刊号刊登歌谱。之后,由贺绿汀请当时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担任乐队指挥的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时译“夏亚夫”)配器,将《义勇军进行曲》灌成唱片公开发行。同年5月9日,由袁牧之、顾梦鹤领衔的电通公司歌唱队在位于上海徐家汇附近的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里录制了《义勇军进行曲》。24日,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该曲作为该片主题歌在影片片头、片尾播放。6月1日,歌谱在《电通画报》(半月刊)第二期上刊登。
抗战时期的影响力
《义勇军进行曲》一经问世,便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迅速传播开来。它不仅在国内各大影院放映时引发观众强烈反响,还被国民党军校定为军歌。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定期安排播放该曲。此外,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及南洋各国的广播电台也经常播放该曲。并且在苏联、法国、捷克等地,《义勇军进行曲》被灌录成唱片并翻译成不同语言,歌名则大多翻译为《起来》(CHEE LAI)。
这首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精神号角。它不仅在国内广泛传唱,还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抗战歌曲到国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歌的选定成为筹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征集到的632件完整国歌词曲和694首单独的歌词歌谱中,经过严格评审,最终选择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一决定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历史意义:《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历程,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
群众基础:自1935年问世以来,这首歌曲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同。
国际影响:在国际上,《义勇军进行曲》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
艺术价值:聂耳的谱曲富有感染力,田汉的歌词简洁有力,整首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法律地位与当代意义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国歌法》对国歌的奏唱场合、礼仪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国歌法》,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开幕、闭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会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会议的开幕、闭幕;各政党、各人民团体的各级代表大会等;宪法宣誓仪式;升国旗仪式;各级机关举行或者组织的重大庆典、表彰、纪念仪式等;国家公祭仪式;重大外交活动;重大体育赛事;其他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同时,国家倡导公民和组织在适宜的场合奏唱国歌,表达爱国情感。奏唱国歌时,在场人员应当肃立,举止庄重,不得有不尊重国歌的行为。此外,国歌不得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商业广告,不得在私人丧事活动等不适宜的场合使用,不得作为公共场所的背景音乐等。
《义勇军进行曲》从一首抗战歌曲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再到通过立法予以保护,这一历程不仅体现了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彰显了其作为国家象征和标志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精神的永恒象征。
在新时代,每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它都在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