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特色专业解读:新闻学与矿物资源工程的前世今生
广西大学特色专业解读:新闻学与矿物资源工程的前世今生
广西大学作为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新闻学和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显著优势。这两个专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新闻学:传承半个世纪的新闻教育
广西大学的新闻学教育始于1972年,是全国最早开设新闻学本科专业的四所院校之一。1986年,学校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当时全国仅有5个新闻学硕士点。2008年,新闻传播学院从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单独成立,并于2018年更名为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院现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学院共有在校生1156人,其中本科生883人,研究生273人。学院是中国新闻教育学会13位常务理事单位之一,学院专业教授还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41位委员之一。
新闻学专业是第一批国家特色专业,也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较强的新闻敏感,熟练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和摄像等业务能力的人才。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新闻、融合新闻、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
毕业生能胜任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及杂志社、出版社等单位的记者、编辑工作,也可在党政军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教育、研究及管理工作。近年来,广西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许多毕业生进入主流媒体和知名企业工作,展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矿物资源工程:面向未来的智能化工科
广西大学的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在2024年获批自治区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名称为“面向‘智能化、国际化、特色化、绿色化’的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革探索与实践”。该项目由陈庆发教授牵头,团队成员包括邹炳锁、孙翔、陈建华、钟诚、陈庆锋、杨金林、王品、李晓泉、张睿冲等多位专家。
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智能化、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时代对矿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可在煤炭、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从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管理等工作。
就业前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根据广西大学202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学校共有毕业生10732人,其中本科毕业生6697人,毕业研究生4035人。从就业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85.9%,研究生去向落实率89.8%。毕业生主要流向制造业、教育行业、建筑业等领域。
在500强企业就业方面,广西大学表现亮眼。2023届毕业生中,进入500强企业的就业人数达到2136人,占已落实去向就业单位毕业生人数的34%。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达到了1805人,如比亚迪442人、南方电网263人、中建集团225人、国家电网116人等超过100人以上,其它如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建设银行、中国电信、农业银行等就业人数也在40人以上。
展望未来:创新驱动发展
广西大学的新闻学和矿物资源工程专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新闻学专业需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培养更多具备跨媒体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则要抓住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机遇,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人才支持。
学校也在积极推进“四新”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相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这两个专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