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帕金森病DBS手术全过程记录
图集:帕金森病DBS手术全过程记录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中国有超过300万患者。虽然帕金森病无法根治,但通过药物治疗、DBS手术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本文将带您走进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手术室,全程记录一台历时6小时的帕金森DBS手术。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据了解,我国有超300万帕金森患者。除了常见的抖动、僵直等运动症状外,帕金森病患者同时还会伴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嗅觉减退、认知障碍、感觉异常、尿便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是焦虑和抑郁。
由于帕金森病起病的隐匿性,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率不高。因此,许多帕金森病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治疗时机。
到目前为止,帕金森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性疾病。不过,已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药物治疗、DBS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术)、经颅重复磁刺激治疗、康复训练等,这些治疗均可以有效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障碍。
其中,DBS手术通过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和神经组织中植入电极,释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信号,刺激电极附近的神经元或神经核团,调控靶点核团神经元,并对其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缓解疾病症状。
4月9日,潇湘晨报·晨视频记者走进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室,全程记录了一台时长约6小时的帕金森DBS手术。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匡卫平正在患者的核磁共振胶片上圈划。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步骤,需要计算出为患者放置电极的神经核团的具体位置,精确到0.1毫米。
进入手术室后,程控工程师欧阳斯正在查看患者的核磁共振胶片。程控工程师会在术中用专业设备查看患者脑部神经核团的放电情况,并配合医生,测试最适合患者的微电流频率。术后,程控工程师也会和医生一起,帮助患者进行开机调控。
患者的核磁共振胶片。上面的直线和圆圈是匡卫平做的标记。
手术上半程,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波(左)和主治医师鄢林(右)合作,为患者的脑部植入电极。这部分的操作相当精细。
程控工程师使用专业设备,监测患者脑部特定神经核团的放电情况。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屏幕中的频率与患者的手抖动的频率一模一样。
术中,匡卫平为患者拍摄视频记录手术效果。由于此时患者接受局部麻醉,患者意识清醒,能配合匡卫平进行系列测试。可以看到,电极植入测试中,患者明显发现自己一侧的手和脚不再抖动、僵直,可以自如屈伸。
植入患者脑部的电极非常小,直径只有1毫米多。这对神经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鄢林向记者介绍植入电极的步骤。植入电极后,这台DBS手术的上半场,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就完成了。
手术下半程,患者接受全麻。匡卫平(左一)团队为患者在右胸前植入脉冲发生器,并用导线将脉冲发生器与脑部的电极连接起来。测试显示电路完整,手术很成功。数周后,患者就可以在医生和程控工程师的操作下将脉冲发生器开机,微电流将会通过电极刺激脑中特定的神经核团,缓解其僵直和抖动的症状。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