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合家欢到包饺子背景音,春晚从始至今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国民合家欢到包饺子背景音,春晚从始至今到底经历了什么?
2024年的春节格外引人注目,除了除夕不放假引发热烈讨论,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收获了超高讨论度。从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以来,一边看春晚一边守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但近些年,春晚的地位有些微妙的变化。春晚逐渐从团圆合家欢节目变成了家家户户包饺子的背景音,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开始流行起不看春晚,为什么在各大娱乐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春晚却显露出一些颓势?
辉煌春晚史
如今,外界对春晚节目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春晚还是承载了一段温馨的快乐时光。相信许多人都怀念小的时候,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年夜饭看春晚。当时只觉得春晚精彩至极,大年三十看一场春晚之后能念叨一整年。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正式以电视媒体形式传播的春节联欢晚会是1983年春晚。
可以说,1983年之后出生的孩子们都是在春晚的陪伴下长大的。而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奠定了之后20年的春晚基调,欢乐、团圆、喜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春晚最期待的就是语言类节目。当时娱乐媒体还不怎么发达,老百姓一年到头就盼着看春晚能乐呵乐呵。
80年代的语言类文艺工作者都卯足了劲,要在春晚那一天给大家一个惊喜。而当时的语言类节目里相声的是属于观众们都期待的重头戏,这和今天略有不同。1983年的第一届央视春晚实现了相声的一键三连表演。好几位相声界的老先生都接连返场,其节目放在今天仍是精彩绝妙。
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当时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在北京录制。而北京既是全国文化中心又临近天津,汇聚了一大票优秀的相声艺人,堪称相声文化沃土。
到了1984年,小品开始发力,马季先生的宇宙牌香烟以及陈佩斯、朱时茂上演的吃面条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这两个经典小品片段仍被不断翻拍。
当时的春晚更是会影响之后整整一年的全国流行风潮,一场春晚也好比一场年度时尚发布会。比如1983年刘晓庆穿着的红色毛衫被称为晓庆衫在第二年走俏市场。
而1987年更是诞生了著名流行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费翔热情似火的迪斯科瞬间感染了大街小巷的男女青年,第二年国内男孩子的头发都个顶个的高。当时,女孩心中的完美情人是费翔,而男孩的模仿标杆也是费翔,到了九十代,看春晚更是成为了一场全民共识。
这一时期是春晚的巅峰时期,也诞生了最出名的小品王——赵本山老师。从1990年开始,赵本山老师开始了他之后的21年春晚小品生涯,被称为当之无愧的小品王,如今语言类节目的“白月光”。
除了优秀的小品演员,春晚这个舞台上还诞生了太多明星,产出过太多的重量级歌曲。王菲与那英的世纪“一姐合唱”《相约1998》就是在春晚舞台上演绎的。当时衡量一个明星实力、地位和影响程度一大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登上春晚,春晚是当之无愧的造梗、造星大舞台。像当年的小沈阳就是凭借春晚小品《不差钱》一夜爆火,从此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禧年打开春晚新局面
2000年千禧年到来,随着电视广播媒体发展,春晚节目开始多样化起来。为满足年轻朋友们的娱乐口味,春晚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不仅邀请重量级的老艺术家上台更将一些流量明星引到台上。但当时对于明星的选择仍旧比较保守,主要考量明星的国民度以及个人人品,既增加节目新鲜度也调和大众口味。
2000年的春晚上,谢霆锋与董洁同台共唱,俊男靓女十分吸睛。2003年田震高歌《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女足姑娘感动全国。
2005年,董卿正式上岗春晚主持人,聋哑人舞蹈《千手观音》震惊世界。
2006年蒙古族一家三口的《吉祥三宝》引领了接下来三年的手机彩铃。
2007年,陶喆、蔡依林合作今天你要嫁给我,横扫全国的MP3歌单。
2008年,在多难兴邦的口号下,我们同时筹备着惊艳全球的奥运,而在这一年的春晚上,周杰伦用两首歌证明了这是自己的时代。
2009年,刘谦对观众说“见证奇迹的时刻”,2010年,时隔12年,小虎队再聚春晚舞台。2011年,草根登上春晚舞台,旭日阳刚用《春天里》实现了草根的音乐梦,赵本山老师正式告别春晚舞台。
2012年,《新贵妃醉酒》开启李玉刚式国潮,2013年,我们和开心麻花见面了。2013年是一个特别的节点,从这一年开始,春晚似乎不像从前那么吸引人了,而这个趋势也在春晚历年的收视率上有所体现。
进入2000后,2003年由金越导演的春节联欢晚会收视率高达38.6%,2004年,由袁德旺导演的春晚更是达到了41.6%的收视率。
而到了2013年,由哈文导演的春晚则降到了31.17%。从2013年到2019年,春晚收视率最高也只在2019年到达34%。进入2020年,春晚收视率更是急速下滑,2020年由杨东升导演的春晚收视率只有20.63%,2021年由陈临春导演的春晚收视率23.26%,2022年,由刘真导演的春晚收视率21.93%。
从收视率上就能看出从2013年之后春晚似乎逐渐淡出了部分观众的生活,都市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中曾经有一集笑侃不看春晚。虽然那一集的结尾所有角色还是看了春晚,但在此之后的现实里,不看春晚却真成了新潮流。
为了应对这一趋势,春晚也做出了不少调整,首先引进了许多流量明星登上春晚吸引观众。但这样一来,许多岁数大的观众则表示根本不认识台上的人,多少有从曾经的造星大舞台变成了引流舞台之嫌。而即使那些坚持老传统看春晚的观众也表示,春晚的小品相较于以往趋于平淡。
特别是结尾的时候总要来个煽情的升华,没法像从前那样一个小品从头笑到尾。2020年后随着短视频流行更是兴起了一个话题。预测春晚节目单并根据今年的流行梗预测春晚小品内容,春晚似乎以另一种形式活跃在年轻人中。
春晚猜猜猜
虽然春晚的收视率连年走低,但关于春晚的讨论度却一直居高不下。从春晚播出的前2个月开始,短视频等各大媒体平台的博主就开始纷纷整活,推出了春晚风格的个人小品视频。内容大多数围绕着去年一整年的网络流行梗以及春晚小品套路展开。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科目三相关小品。
随着冰雪旅游以及各大博主的创作传播,科目三以其洗脑的旋律和舞姿横扫短视频内容广场。但仍有更多的网友表示不希望科目三这种俗套段子登上春晚舞台。而除了科目三,小土豆、公主请上车、家人们谁懂啊?尊嘟假嘟、哈基米、阳光开朗大男孩等流行语也被列为预测热点。有的网友甚至写出了剧本。潘长江说“上车,老伴儿。”蔡明说“你要说,公主请上车。”潘长江说“尊嘟假嘟。”蔡明说“你这个显眼包”最后再来个贾冰说,你是I人,我是E人,我们都是相亲相I,E家人,最后一起包饺砸。
这些关于网络梗的预测也体现出了大家对春晚小品的无奈。现在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看着春晚长大的,其实大家都很怀念过去春晚笑料不断、温馨热闹的感觉。
大家也不明白为什么曾经网络不发达的时候春晚小品个个精彩。但现在网络发达之后,春晚小品反而索然无味了。其实,这与大家的笑点阈值有关,没有短视频等短平快的流媒体之前,创作小品是有门槛的。小品的创作者们经常要积累一年的素材,最后精挑细选出合适的题材在春晚小舞台上演绎。
而现在,即使是普通人,只要有一部手机也能随时随地开始自己的段子创作。在日复一日密集的笑点攻击下,大家对小品段子的品味逐渐变得刁钻起来,想合乎所有人的笑点非常困难。与此同时,春晚小品又被局限于各种规则之内,不能随意创作。从选题到笑点包袱的设计再到用词都有特定的规范,所以和以往的节目相比有些平淡也是正常。
结语
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看春晚,但春晚对于大众来说仍有特殊的意义,毕竟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已然成为团圆的象征。2024的除夕将至,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期待着今年的春晚呢?在你的心中有没有已经预测好的春晚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