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诺贝尔奖到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诺贝尔奖到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引用
科学网
11
来源
1.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537623.shtm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3%81%E5%85%B1%E6%8C%AF%E6%88%90%E5%83%8F
3.
https://rs.yiigle.com/cmaid/1519586
4.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clinical-utility-of-cardiovascul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5.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tests-procedures/magnetic-resonance-elastography/about/pac-20385177
6.
https://www.nhsa.gov.cn/art/2024/7/14/art_14_13230.html
7.
https://tmbic.nccu.edu.tw/zh_tw/Instrument_related/intro11
8.
http://ghic.cn/xinwen/234.html
9.
https://lauterbur.siat.ac.cn/xwdt/kyjz/info/2024/612.html
10.
https://dhs.lacounty.gov/zh-CN/%E7%89%A7%E5%9C%BA/%E6%88%91%E4%BB%AC%E7%9A%84%E6%9C%8D%E5%8A%A1/%E8%AF%8A%E6%96%AD%E6%9C%8D%E5%8A%A1/%E5%8C%BB%E5%AD%A6%E5%BD%B1%E5%83%8F%E6%A0%B8%E5%8C%BB%E5%AD%A6/
11.
https://wjw.beijing.gov.cn/bmfw_20143/jkzs/jksh/202407/t20240719_3753258.html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伯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项被誉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发明之一”的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现代医学的面貌。

01

从物理发现到医学突破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诞生,源于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利克斯·布洛赫和爱德华·珀塞尔分别独立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并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最初被应用于化学分析,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英国物理学家雷蒙德·达马迪安成功转化为医学影像技术,开启了MR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篇章。

MRI的工作原理看似复杂,实则遵循着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当人体处于强磁场中时,体内的氢原子核(质子)会像指南针一样排列整齐。此时,如果施加一个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这些质子就会吸收能量,发生磁共振现象。当射频脉冲停止后,质子会释放出吸收的能量,产生可以被检测到的电磁波信号。通过分析这些信号,计算机能够重建出人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图像。

02

“多核”技术:从黑白到彩色的跨越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在MRI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传统的MRI只能检测人体内的氢原子,而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的“多核”MRI技术,能够同时检测磷、钠、氙等多种原子核。这一突破相当于让MRI从“黑白”升级到了“彩色”,能够提供更丰富、更精细的生物信息。

“多核”MRI技术的出现,为疾病诊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检测不同元素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例如,在脑部疾病诊断中,不仅可以观察到结构变化,还能监测到代谢异常,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03

超高场设备:看得更清,诊得更准

在磁场强度方面,中国科学院团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9.4特斯拉(T)超高场动物MRI设备,并实现了量产。这一设备的分辨率达到了百微米级,能够清晰显示小白鼠脑部的精细血管结构。与临床常用的1.5T和3T设备相比,9.4T设备的灵敏度至少提高了3倍以上。

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向更高的技术高峰发起挑战。他们正在研发5T的人体超高场多核MRI设备,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图像分辨率和扫描速度。这种设备在成像清晰度、功能成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04

从“看不清”到“看得准”:临床应用的新突破

在临床应用方面,MRI技术正在不断拓展其边界。以心血管MRI为例,它能够提供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对于诊断心肌病、瓣膜病等具有重要价值。此外,MRI与弹性成像技术的结合,诞生了磁共振弹性成像(MRE),为肝纤维化的无创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MRE通过在人体表面施加低频振动,结合MRI技术,能够生成反映组织硬度的弹性图。这种技术不仅避免了传统肝活检的创伤,还能评估整个肝脏的状况,更早地发现纤维化病变。对于肥胖患者,MRE同样有效,且能预测腹水等并发症的风险。

05

未来展望:从“看见”到“预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RI正在从单纯的诊断工具,转变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助手。例如,通过监测代谢信息,医生可以更早地发现疾病迹象,实现疾病的早期干预。在神经科学领域,MRI技术正在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然而,MRI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设备成本高昂、检查时间较长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此外,如何将这些高精尖技术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最初的物理学发现,到如今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正是人类探索未知、攻克疾病的一个缩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MRI将在未来的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