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敬仰李白,李白却负于杜甫?从这首诗里看李杜间的“真情”
杜甫敬仰李白,李白却负于杜甫?从这首诗里看李杜间的“真情”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两位的诗人,对于他们两个谁排第一,历史上争论不一,难有定论,但是他们之间的友情却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曾在一起把酒言欢,畅谈诗文,那时也经常同枕而卧,抵足而眠。身在一室,他们形影不离,情投意合,即使相隔万里,心里仍然挂念着对方,常常互相寄送诗歌,以表牵挂之情。
李白和杜甫的惺惺相惜可谓千古佳话,让无数后人为之感动,可是有些人却在李杜之间用情之深上较真,非要比出个所以然来。据统计,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有五六首,句句是肺腑之言,都成为经典之作,而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只有四首,且都为平平之作。
据此推断杜甫对李白感情更深,而李白似乎有负于杜甫。这样简单地下结论,未免太草率了,其实杜甫和李白的关系,不仅是好友,更是知己,有以下3点可以说明:
一、杜甫比李白小11岁,这就不是学弟和学长的关系了,而是晚辈和长辈的关系。 在李白的眼中,杜甫是晚辈,按照常理,晚辈对长辈是应当更加尊重,更加殷勤一些的,李白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几岁,李白一直把孟浩然当作长辈视之,并且十分崇拜孟浩然。作为孟浩然的小粉丝,李白写了很多首赞扬偶像的诗,而孟浩然呢,从现存诗歌来看,一首都没回,而李白依然爱我所爱,没有一丝抱怨。
二、杜甫和李白虽并称李杜,性格却相差千万里,杜甫的性格是宽厚而博爱,对待任何人都是深情款款。 对妻子“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对子女“娇儿恶卧踏里裂”,对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正因他温情的眼光总是向下看,始终关注着他人,杜甫才被称为诗圣。
相对于杜甫的博爱,李白则完全不同,作为诗仙,总是像飘在天空中,他目光所见,一个是天上的神仙,一个就是他自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要么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要么是自己内心的自我宣泄,而对社会和他人的体贴程度自然低于杜甫,这是彼此性格使然,并不能说明李白不重视友情。
三、对待友情不能太较真,君子之交淡如水。 朋友之间本来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如果我给你送一百元礼物,你只送我80元,就说你有负于我,那我们就不是做朋友,而是谈生意了。
朋友之间的本质,是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全身心的喜爱和包容,既欣赏朋友的优点,又接纳朋友的缺点,不斤斤计较,吹毛求疵,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李白和杜甫就是这样的。
杜甫写过一首诗《春日怀李白》,当时是天宝六年,杜甫已经和李白分别两年有余,十分怀念,便作诗以寄之,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友情流露: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此诗的前两句极力赞扬李白,写出李白第一诗人的定位和李白诗歌的最大特点,还用了两个虚字“也”和“然”加重语气,可见杜甫对李白的崇敬之情,在杜甫的心目中,李白可以配得上任何美好的形容词,比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为了李白,杜甫也不惜和全世界为敌“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赞美一个人,总要拿他和古代圣贤相比,杜甫接着举出两位古代大文人,分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庾信和鲍照,他们两个加起来,几乎可以代表南北朝文学的最高成就。
杜甫对李白的评价如此之高,李白却不一定买账。 李白一生最崇拜的是谢公,他写过“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后人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而对于庾信和鲍照,李白的诗中提都没提过。
这一点杜甫也当然知道,却不顺意而为,反倒直爽地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此正是君子和而不同,也可以看出李白和杜甫是绝对的真朋友。
杜甫写这首诗时身在关中,而李白则在吴中漫游,于是有了第五、六句,在想象中李白翘首北望,只能看见一片春树,杜甫举目向南,满眼都是火红的暮云。虽然相隔半个中国,他们的心却连在一起,感人至深,因此后人用“春树暮云”比喻朋友深厚的友情。
自从与李白分别,杜甫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再和李白促膝而坐,纵酒高歌,畅论诗文,故而在最后两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可是历史总是不尽如人意,据考证,李白和杜甫的相见,历史上一共只有3次,而且都是在天宝三、四年间,此诗作于天宝6年,可知两人从此再未相见。 但是李白和杜甫的友情却被世人代代相传,永不磨灭,他们的相见相知,如同两颗耀眼的明星相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