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泰” 见黄桥古韵:从红色历史到非遗技艺的青春担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泰” 见黄桥古韵:从红色历史到非遗技艺的青春担当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4OCP050525DTVL.html

近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泰’上忘情,‘桥’见非遗”文化宣传实践团队于1月9日至10日奔赴黄桥,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探索之旅,用青春的视角挖掘红色历史底蕴,传承非遗技艺火种,展现出当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红色寻根:回溯黄桥烽火岁月

当实践团踏入“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老馆)”,那古雅的建筑与静谧的氛围,瞬间将众人拉回热血激荡的往昔。老馆隐匿于江苏省泰州市黄桥镇米巷,其别具匠心的园林布局、精美的雕梁画栋,仿若岁月的讲述者,呢喃着尘封故事。

步入馆内,庄重之感扑面而来。详实史料、珍贵图片、承载记忆的矿石与文物,交织成一幅黄桥战役的全景图:从战前波谲云诡的局势,新四军面临的物资短缺、敌众我寡困境,到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冲锋、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再到黄桥百姓倾尽全力支前的暖心画面——一辆辆满载物资的推车、一双双忙碌纳鞋的巧手,无不彰显军民鱼水深情。成员们沉浸其中,目光紧随展品,用心聆听历史回响,汲取奋进力量,深刻领悟到先辈们为家国、为理想拼搏的坚定信念。

移步新馆,现代感与庄重感相融的建筑外观夺目震撼。馆内,高科技展示手段大放异彩:情景复刻场地精准还原战役地形与作战路线,沉浸式多媒体影像逼真重现硝烟战火,耳边似有战士呐喊、枪炮轰鸣;丰富实物陈列,从斑驳破旧的枪支到饱含深情的书信,每一件都承载滚烫记忆。在这里,青年学子们于现代科技营造的氛围中,再次为黄桥战役的伟大所折服,为红色精神注入灵魂,坚定传承之志。

非遗传承:品味黄桥烧饼匠心

实践次日,团队满怀热忱走进黄桥镇米巷的天勇黄桥烧饼店,麦香四溢的作坊里,老师傅们娴熟的制饼场景,宛如一场指尖上的艺术表演,瞬间吸引众人目光。怀揣对传统的敬畏,同学们开启了非遗技艺的学习之旅。


揉面,作为第一道关卡,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既需体力加持,更要精准掌控节奏韵律。起初,面团在同学们手中不听使唤,可他们毫不退缩,反复尝试、摸索,渐入佳境,手法愈发娴熟。包馅环节,馅料用量与包裹手法关乎成败,同学们敛息屏气、小心翼翼,力求完美。从揉、擀到包、捏,每一个动作都是对古老技艺与文化的尊崇传承。

黄桥烧饼制作工艺繁复精细,凝聚先辈智慧。从原料精选确保品质,到馅料调配、烘烤火候精准拿捏,多一分焦糊、少一分欠火候,严苛工序成就非遗瑰宝。亲身体验让同学们深知其承载的心血,也意识到非遗在时代浪潮下的脆弱。他们暗下决心,要为黄桥烧饼古韵添彩,让传统美食走进更多视野。

匠心对话:聆听岁月坚守故事

制作学习后,围坐老匠身旁,一场心灵对话悄然展开。老匠双手的厚茧,是岁月磨砺、坚守工艺的勋章。忆往昔,黄桥战役物资匮乏,百姓用质朴食材、满腔热忱,为新四军赶制烧饼,这些烧饼穿越战火,温暖战士身心,饱含军民同仇敌忾决心。

时光悠悠,步入和平,老匠坚守如初,在传承传统风味同时,紧跟时代,依现代人口味改良创新,让黄桥烧饼“新”“旧”交融、活力依旧。同学们静静聆听,品味的不只是烧饼美味,更是先辈拥军情怀与代代匠心。这场交流,点燃传承火种,他们立志传递匠心热爱,邀更多青年守护非遗之光。

青春担当:续写时代传承篇章

此次精心筹备的实践活动,无疑是一场知识与精神的盛宴。实践团成员们既饱览黄桥战役红色历史,又躬身非遗技艺学习,深刻感悟其价值意义。

走访纪念馆如翻阅历史长卷,与先辈对话,明晰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根基;研习传统手艺似触摸非遗温度,领悟传统技艺为民族精神载体,匠人坚守创新是文化动力源泉。

这次实践全方位塑造青年担当,强化社会责任感,激发非遗保护热情。他们深知,非遗是历史情感结晶,承载万千梦想,愿携手各界,守护、传承、发扬这份珍贵财富,让黄桥古韵与红色精神在时代舞台熠熠生辉,书写属于当代青年的绚丽篇章。

未来,“‘泰’上忘情,‘桥’见非遗” 实践团队将持续发力,以青春之智、青春之力,为更多文化瑰宝的传承发展注入蓬勃动力,激励更多青年踏上守护民族根脉之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