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福州春节“游神”:十里长街共狂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福州春节“游神”:十里长街共狂欢!

引用
网易
11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74MB4N055633GB.html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468892
3.
https://www.sohu.com/a/848590877_121924581
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22356
5.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480786
6.
https://m.fz.bendibao.com/xiuxian/76633.shtm
7.
https://zx.fuzhou.gov.cn/zz/csfz/fzdt/202402/t20240223_4780910.htm
8.
https://m.fz.bendibao.com/jieri/76711.shtm
9.
https://news.fznews.com.cn/fzxw/20240223/dW247afaIm.shtml
10.
http://fjnews.fjsen.com/2024-02/25/content_31525859.htm
11.
https://www.chinanews.com.cn/m/sh/2024/03-08/10177025.shtml

正月初十,凌晨五点,福州长乐区潭头镇的厚福村已经热闹非凡。村民们早早起床,换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村口等待着一年一度的游神活动。随着一声锣鼓响起,浩浩荡荡的游神队伍开始缓缓前行,拉开了这场持续近两天的民俗盛宴的序幕。

01

六百年的文化传承

福建的游神文化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据广为流传的“述职回返”说,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为“送神日”,散布在凡间的各路神仙会在这一天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年当中民间的言行与善恶,以定下来年人们的吉凶福祸。为了让神仙顺利回天庭述职,人们会举办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这就是游神文化的起源。

在福建和台湾地区,游神文化非常盛行。除了道教色彩浓厚,与众多道教神祇有关联外,也与当地衍生的诸多地方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游神活动通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个村联合,以莆田市、长乐市、闽侯县最为隆重。

福建游神文化是闽文化圈中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广泛分布在受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地区,如中国的台湾省、广东省的潮汕、雷州等地。游神又叫绕境或巡境,如妈祖绕境、临水夫人绕境等。很多人为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会在游神过程中将自己的家庭住址也一并填写进去。而这填写家庭住址,一般是要按照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比如说在闽清县坂东镇的某某境,就应该填写福州府闽清县六都某某境。

“境”是道教系统中最基层的一个组织,它的顶头上司就是城隍爷。城隍庙是相对城而言,而境则是相对于村而言,两者功能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里面的主神能够继续保境安民。“境”里面供奉的主神,是原来能带领这个村民抗击天灾人祸的这么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人们为了感恩他、纪念他,故而建庙供奉。同时,也是希望他能够继续保境安民。

福建的游神文化已经成为其代表性的符号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游神文化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如今,游神节、游神庙会等活动成为福建重要的民俗盛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福建的狂热信仰。

02

“行走的民俗博物馆”

游神活动当天,主神前后数以百计的各类神将浩浩荡荡,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舞龙、舞狮、板鼓等队伍各显身手,抬轿子的小伙子们铆足了劲,三步一停五步一冲。

神将是游神中颇为醒目的存在,气宇轩昂、仪表堂堂、意气风发的“张世子”“张二世子”“赵世子”等凭借“高颜值”在网络上走红。扛着神将的人迈着特有的步伐,忽左忽右,将塔骨的双臂有技巧地甩动,或灵活或庄重,将巡视村庄的“神明”演绎得栩栩如生。

“哇,好壮观!”“这里过年氛围真浓!”慕名前来的市民、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一路跟随人潮前行。厚福游神队伍长度达到4公里,巡游18个自然村,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

据当地人介绍,长乐厚福游神民俗活动已有400多年历史。“长乐靠海,是知名侨乡,从前当地人以出海捕鱼为生,也有很多人远渡重洋讨生活,游神活动的兴盛,为求保境安民,也为外出谋生的乡民祈求平安。”潭头镇耆老林国杰说。

追溯游神文化源头,要从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说起。据统计,福建有上千种神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林国平研究认为,福建民间信仰发达与历史、自然、社会因素有关,福建人的祖先从中原躲避战乱南渡,带来先进技术和文化信仰,有力推动福建民间信仰发展,加上自然灾害、疫病及战争械斗等社会矛盾,促使民众寻求神明庇佑。

延续至今的民间信俗有何内生动力?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瑞认为,归根结底是人们将美好的品德寄托在神明的身上,神明信仰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妈祖文化蕴含的是海洋精神,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蕴含的是关爱妇孺的品德,而关老爷则是忠义的象征。

游神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祈福,也是当地非遗文化的集大成者。游神活动中蕴含着竹编技艺、脱胎漆器、十番音乐等非遗元素,且类型越来越丰富。厚福林氏宗祠总理事会负责人介绍,鼓板、舞狮、舞龙等表演是当地游神的传统搭配,今年首次邀请潮汕英歌舞队加入,促成地区之间乡土文化互相交流。

03

年轻一代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这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文化,但也越来越“年轻化”。有人打趣说:“现在的游神是‘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

在圈粉无数的神将背后,就有许多年轻人的参与。“00后”林滨是新版神将形象的设计者之一。“从小对村里的游神文化耳濡目染,可以说是‘刻进骨子里’的文化传承使命感,让我一直想创新设计一尊神将形象。”

设计神将形象并非易事。神将的像在福州地区俗称“塔骨”,这是一种大型空心竹骨神像,由人在塔骨里面扛起神像,俗称“挺塔骨”。而神将的脸谱、头冠、服饰都颇有讲究,旧版的神将脸谱是采用工笔风格,较为威严庄重。

“创新的前提,是对传统民俗文化深入学习和了解,保持敬畏之心。”林滨坦言,在设计新形象时也遇到不小的阻力,要耐心说服老一辈人接受这种创新,找手艺人雕刻脸谱、加工服饰上的刺绣图案等,从设计到成品大约花了两年时间。

当新版神将在游神中露面后,很快便在视频平台上走红,因形象俊美颇受欢迎,也得到老一辈人的认可。“与旧版相比,新版会更立体化,更趋向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有的人称它为‘动漫脸’。很荣幸能把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林滨说。

村子里像林滨这样热衷于游神民俗的年轻人比比皆是。游神中,挺神将者多为青少年,由于神将塔骨重的可达七八十斤,需要年富力强者才能扛着巡游。他们当中有的是过年回乡的青年,有的是还在上学的学生。一般每尊神将由四五个人轮换扛,并且有专业的一套脚步和手部动作。

“虽然没有专门学过,但从小跟着游神队伍看,久而久之就会了,身边的同龄人也纷纷加入这个队伍,感觉这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今年20岁的林彦鑫参与挺神将三年了,目前在重庆上大学,每年春节回乡都会参与游神民俗活动。

在长乐游神队伍中,打鼓板也是历史悠久的一项民俗表演。“90后”女生林雅婷是厚福游神的鼓板队领头鼓手,她小小的身躯在打鼓时判若两人,在直径近3米的鼓板面前,挥动鼓槌,英姿飒爽,气势如虹。“以前老人家说女生不能打鼓,但我们年轻人就要敢于打破一些陈规,喜欢民俗文化就踊跃参与其中。”她说。

林雅婷在两年前将喜欢传统民俗文化的年轻人召集在一起,发起成立青年人的社团“兴龙社”,跟随老一辈的步伐,将打鼓板、挺神将等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春节期间,兴龙社的活动场地门庭若市,有许多慕名来学习打鼓、体验挺神将的年轻人。“我们在过年前后十多天免费向大众开放,教愿意学的年轻人打鼓,有的从泉州前来,年纪最小的只有4岁。”兴龙社负责人之一林勇宏说。

对于游神民俗活动,年轻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不迷信,不拘泥于陈旧的形式,游神祈福是一种精神寄托,挺神将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全民皆可参与的民俗文化。”厚东村青年林木材说,不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在我们手中断层,也不能墨守成规。可喜的是,现在年轻人对民俗活动热情越来越高。

04

最佳观览指南

对于想要亲身体验游神活动的游客来说,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融入这场民俗盛宴:

  • 时间选择:2025年福州大规模游神活动主要集中在农历正月初十(2月7日)和廿六(2月23日)。其他时间,各村镇也会有不同规模的游神活动。

  • 交通安排:建议选择大巴或包车出行。从福州到长乐厚福游神,往返票价约79元,上午10:00出发,晚上21:00返回。在宝龙广场或福大生活一区上下车。

  • 注意事项

    • 尊重当地习俗,不要随意触摸神像、供品。
    • 穿着得体舒适,避免穿太暴露或与神明相似的衣服。
    • 现场人多拥挤,注意保管好个人财物,照顾好同行的老人和小孩。
    • 远离鞭炮燃放区,注意安全。
    • 建议携带充电宝、香火和现金,现场网络信号可能不稳定。

福州的游神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入了解福州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跟着我,一起走进这充满魅力的民俗世界,留下一段难忘的旅行记忆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