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教义常识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教义常识 佛教的基本教义
中国信奉佛教的有很多,大家广泛信仰和崇拜各个菩萨,常常向他们祈求慈悲和智慧,希望获得救度和福报。那么,你知道佛教的教义常识是什么吗?佛教的基本教义去哪看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宣扬世界虚幻不实,人生充满苦难,这些苦难又是前生“造恶业”所致,如果今生再“作恶业”,来世即会变成饿鬼牲畜等。要想消除或摆脱这些苦难,必须修炼戒(戒律)、定(禅定)、慧(教义)三学,改变世俗欲望,达到超脱世间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
“四谛”是释迦牟尼最初向教徒说教的内容,包括苦、集、灭、道四方面。根据佛教的解释,谛即真理、真实无谬之意。苦谛认为世俗界人一切都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等八苦。集谛是指造成苦谛的原因,即业与惑。灭谛指解脱苦果,清除致苦业与惑,达到“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道谛指达到涅槃境界的修炼方法与途径,如八正道。
八正道是佛教所讲圣者行道的八种途径,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见是对四谛的正确见解;正思维是对四谛教义的正确思维;正语是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即修口业;正业是从事清净之身业,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正命是符合佛教戒律的正当合法的生活;正精进是努力勤修涅槃之道法;正念是铭记四谛之真理;正宗是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佛教认为按此“八正道”修行,人就能从“凡”入“圣”,从迷界此岸到达悟界之彼岸,故八正道又称“八圣道”。
十二因缘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亦是佛教徒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包括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等十二个环节。其中一、二是过去因,感现在果;三至七是现在果;八至十是现在因,感未来果;十一、十二为未来果。佛教修行最后目标是为了跳出十二因缘的约束,跳出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轮回的范围,达到涅槃境界。
所谓“涅槃”,旧译为入灭、寂灭、无为、圆寂等,佛教说,信仰佛教的人,经长期修道,即能“寂灭”(熄灭)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圆满”(具备)一切“清净功德”,即达到彻底的解脱,这种境界,僧人称为涅槃。
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佛教认为“未作业不起,已作业不失”,宣扬三世因果报应。所谓“因”,即因缘,指事物赖以存在的各种关系,因是指各种关系的主要条件,缘指辅助条件,佛教有六因、十因、四缘等。果,即果报。佛教认为今世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遭遇,都是自己前世“善恶业”所生之果;今生善恶,又会导致自己来世的罪福报应。佛教认为,善恶终有报,仅时间早迟而已。他们认为,众生造业,其报有三:①现报:即今生报应。②生报:后世受报应。③后报:二三生之后受报应。
“止观”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止”为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指通过坐禅入定来求得“心”的寂静;“观”为梵文Vipásyanā(毗钵舍那)的意译,指一种对“心”的内省功夫,获得神秘的“般若”(智慧)来直探心源。佛教认为“心”与“性”是一种东西,存在于“心”中,称为“本心”或“佛性”。佛教认为众生因迷失了“佛性”而流转生死,如能通过止观,人们即可“悟得佛性”而成佛。即佛经上所讲的“见性成佛”。天台宗创始人智颛特别重视“止法观门”。禅定,“安静而止息杂虑”的意思,也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
佛教认为修行者以静坐敛心,专注一境,正审思虑,久之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即成禅定。禅定时,只许静坐,不许卧床睡眠,因此,禅定也叫坐禅。
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佛教的教义常识,佛教的基本教义”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