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山海连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城市典范
深圳“山海连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城市典范
“山海连城”是广东省深圳市实施的城市自然生态建设计划,通过构建“一脊、一带、十八廊”的生态骨架,实现“连生态、连生活、连生趣”的山海连城格局,助力建设更生态、更宜居、更美丽的深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城市典范。
主要措施
“山海连城计划”是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面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探索,践行绿美广东的深圳实践。深圳坚持以生态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魅力骨架,营造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实现“连生态、连生活、连生产、连生趣”的山海连城格局,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以“1120-520”为行动密码,生动打造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格局。
一是打造一条横贯东西的城市生态游憩绿脊。横贯深圳中部连绵百公里的绿色山脉,通过山林步道体系与生态廊桥串联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湖泊水库等自然要素,构建1000公里“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全市420公里“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已基本贯通;连接梅林山和银湖山的“鲲鹏径一号桥”建成投入使用;首条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廊道全线贯通,是东西远足径纵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缝衔接自然郊野公园、生态水廊和滨海休闲带。
二是打造一条滨水活力蓝带。横贯深圳东西海岸,连通滨海海岸空间,串联公园、渔港、码头、古村等,打造200公里连续滨海骑行道。按照分段贯通、分步实施原则推进滨海骑行道高品质连通,全市140公里滨海骑行道基本连通。
三是打造二十条山水生态廊道。打造从山脊引出、延伸至城区的二十条山水通廊,八条山廊构成亲山林缓坡步道体系,十二条水廊提供绿荫覆盖、全程亲水的自行车道和滨水步道。完成百条特色步道规划选线,首批40条特色步道全面建成,市民可以全境体验徒步山林、慢行郊野、骑行滨海的乐趣。
四是协同推进5大片区塑造20个公园群。中部、西部、东部、西北、东北5大片区协同推进,在“一脊一带二十廊”基础上,延展“200+”组自然城径,将分散的城市公园连接成为20个互联互通的公园群,将自然送到小区家门口。推动城园融合,全市公园总数增至1290个,“公园分布均好度”位列超大城市首位,已实现福田区中部“五园连通”,宝安区“八园连通”初具成效,持续推进罗湖区“八园连通”。
深圳山海连城格局
建设成果
到2023年底,全深圳市公园数量达到129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69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绿道总里程达到3406公里。
具体措施
(以下内容来自2024年7月 “山海连城绿美深圳”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
一是构建“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营造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推动远足径、郊野径、绿道、碧道、骑行道等线性空间“多道融合”。坚持生态复育优先,现已建成420公里远足径“三径三线”体系。其中,长达约200公里的“鲲鹏径”,西起凤凰山飞云顶、东至七娘山大雁顶,共分20段。为了连接生态断点,建设了鲲鹏径“一号桥”,连通梅林山和银湖山。该桥开通不久,就有野生豹猫在桥上穿行,生态断点修复效果非常明显。鲲鹏径二号桥、三号桥也将于下半年开工,预计2025年建成。
当前,深圳还在推进休闲骑行道的规划建设。从宝安到大鹏200公里滨海骑行道正在建设当中。2024年已经贯通的西湾-前海湾慢性公共空间全程6公里的慢行通道,也就是滨海骑行道的组成部分。该项目将沿江高速桥下的“灰空间”,转化为市民共享的“第二海岸”。同时,数条各具特色的骑行环线将在光明、罗湖、大鹏等区启动建设,不久的将来,市民朋友和海内外游客就可以更好体验深圳山海城相融的资源优势和独特魅力,尽情在深圳山海间徒步、奔跑和骑行。
二是实施“城市绿化五年百万树木”行动,厚植绿美生态底色。2023年,深圳启动了“城市绿化五年百万树木”行动,通过充分挖潜全市道路、公园、户外步道、风景旅游区、住宅附属绿地等绿地空间,计划用五年时间,种植各类适生树木100万株以上。行动启动以来,得到积极响应,联合美丽深圳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上线树木公益认捐认种平台,全市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达到500余场。2023年以来,全市已增种城市绿化树木82万余株。继梧桐山毛棉杜鹃花海之后,三洲田的樱花、滨河滨海大道的宫粉紫荆、后海中心河紫花风铃木等已初具规模。接下来,深圳将组织各区持续打造不少于18处赏花胜地。
三是深化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加快建设全域公园城市。全市每年推进30个以上的公园建设和改造提升。2023年,建成开放笔架山体育公园、龙岗儿童公园、罗湖翠湖文体公园等一批精品公园,率先实现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梅林山公园-银湖山公园“五园连通”。2024年会持续推进罗湖“八园连通”、宝安“八园连通”。
按照住建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推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强化公园与周边生活、产业空间的连接。现已经在公园已打造公园书吧68个,划定帐篷区51个,建成健身场地507处、自然教育中心47个。
特别是在深圳湾公园、人才公园、中心公园、白石龙音乐公园,设立了无人机外卖配送。深圳公园越来越时尚,越来越好逛,越来越好玩。到2025年,全市公园总数将达1350个,基本建成以公园景观为主体、特色文化为内核、融合文旅业态的新型发展模式。
碧道建设
对照碧道总体规划和山海连城计划,有70%以上的规划碧道项目、80%以上的碧道长度都是与山海连城计划高度契合。山海连城“一脊一带二十廊”,“一脊”涉及水库25座,“一带”涉及海堤及河道142.5公里,“二十廊”中涉及12条水廊。截止到2024年6月,全深圳市累计建成碧道770公里,目标是2025年建成1000公里碧道。其中的示范性碧道,比如茅洲河碧道获评“全国十大美丽河湖提名案例”,大沙河碧道获评“广东省最生态碧道”,新洲红树碧道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龙岗河碧道、正坑水-梧桐山河-深圳水库碧道入选广东省“幸福河湖”建设项目。2024年春节,全市所有碧道游客就达到15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