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现象:年轻人为何不想回家过年?
“断亲”现象:年轻人为何不想回家过年?
“断亲”现象:年轻人为何不想回家过年?
“断亲”,这个曾让人感到陌生的词汇,如今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2%,而2000年这一数字仅为36.22%。这意味着,22年间超3亿人从农村搬进了城镇,大量人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农村开始各奔东西,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被打散,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生活在同一村落或社区。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小武的问卷调查显示,18岁以下群组中,“和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几乎没有联系”的比例高达63.1%,26岁~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变迁。
为什么年轻人选择“断亲”?
- 代际冲突:观念差异、沟通不畅
“一旦涉及成绩怎么样、工资有多少,买没买房、有没有对象,感觉天就聊死了。”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人表达了类似的感受。由于生长环境、接触的事物不同,如今的年轻人与老一辈家庭成员之间,思维处事方式已有了很大不同。在年轻人看来,一些看似无害的关心,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 隐私侵犯:催婚催生、收入询问等
“没有共同话题,相处起来很尴尬”“一些亲戚毫无边界感,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管”“拒绝成为长辈攀比的谈资”……这些留言透露出年轻人选择“断亲”较为集中的原因。在年轻人看来,一些亲戚的关心可能带有攀比和炫耀的成分,甚至可能对个人隐私造成侵犯。
- 社交压力:无意义的应酬、虚伪的客套
“明明没见过几次面,没聊过几次天,一上来就要你把个人隐私全都交代清楚”“表面上关心,实际上拿自己的孩子和你疯狂作对比,各种PUA你”……这些行为让传统的走亲戚、聊家常成为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并不愉悦的社交体验。
- 地理距离:城镇化导致亲戚分散
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去“逛一逛”,感觉不适应而保持距离,被社会理解成了“断亲”。也不是真断了,伯伯还是伯伯、婶婶还是婶婶,只是不轻易承认在这种亲属关系中的权威,以及在此基础上必须承担的伦理责任。
- 价值观念:追求独立自主
Z世代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高度依赖互联网,围绕互联网构建其生活方式,长辈所坚持的传统亲缘关系、情感纽带、社会支撑体系,在当代年轻人看来未必不可替代。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独立,而不是被传统观念所束缚。
“断亲”是冷漠还是理性选择?
“断亲”并不意味着年轻人真的“六亲不认”。正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所说,所谓“断亲”的根源是社会转型,是基于现代契约精神的交往规则,与传统宗族伦理基础上建立的亲缘关系之间的碰撞。
年轻人反感的不是亲缘关系本身,而是伪装的善意。反感的是以“为了你好”为名义颐指气使,说刻薄的话、行凉薄的事。很多事情,本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亲戚们又何苦还要“围观看戏”“往伤口上撒盐”?
案例:年轻人的选择
在小红书上,许多年轻人分享了自己“断亲”的经历:
一位网友表示:“从小就是乖乖女,更不会怼人了,小时候还期待着能拿压岁钱,长大了就算长辈给压岁钱都不好意思收。要是以后能互相帮衬的话,过年走动走动倒是小事,甚至是一种有由头的低成本联络方式。但现在的大多数亲戚是给不了指点,指指点点还不少。”
一位在省会城市工作的95后研究生表示:“老家在河南农村,选择就地过年,和租房室友轮番下厨,拼凑一桌‘南北盛宴’。因为和家族成员相聚时总是很陌生,彼此聊不到一块,无形的压力和怅然若失的空虚感驱使她决定今年不回家过年。”
一位即将出国留学的女生表示:“过年不想走亲戚,因为一张口就问成绩问计划问对象,真的烦死了!去年还有女性长辈说我穿得幼稚像个初中生,真是服了。”
未来:如何重建新型亲缘关系?
“断亲”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在呼唤一种新型的亲缘关系。这种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传统的权威和义务之上。
对于长辈来说,需要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不能用原来那套传统价值观念来评价现在的年轻人。改变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的“不在场”,让家庭亲缘关系成为“释压舱”,真正的亲情,是包容、体谅、温柔以待。
对于年轻人来说,也需要理解长辈的良苦用心,学会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真正的亲情,是包容、体谅、温柔以待,和谐的亲属关系,是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
“年轻人不会一直是一个孤岛式的个体。我们总要重新回到自己的亲属网络中,去更好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正如网友所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亲情永不消逝,它只会在人生的某个时期以一种新的姿态和方式重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