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儿童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儿童交通安全不容忽视
3月25日是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今年的主题是“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据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因交通事故导致的伤亡情况依然严峻:每年有超过1000名小学生因交通事故死亡,7000余人受伤,其中颅脑损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从2002年至202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城乡0-14岁儿童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先升后降趋势。城市地区在2015年之前死亡率年均增长8.96%,之后则以年均11.02%的速度下降;农村地区在2013年前年均增长14.08%,之后以年均8.15%的速度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的儿童交通事故死亡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男童和女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02%和5.06%,1-4岁和5-9岁年龄段的儿童尤为突出。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令人痛心的案例。2024年6月8日,银川市发生了一起典型的儿童交通事故:6岁的刘某某在盈南巷骑行自行车时突然左拐,与一辆白色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造成刘某某受伤。经调查,刘某某未满12周岁就骑自行车上路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案例再次敲响了儿童交通安全的警钟。
面对严峻的儿童交通安全形势,社会各界正在积极行动。近日,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携手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发布了《中国儿童交通安全蓝皮书系列: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研究报告》。这是国内首部面向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领域的权威书籍,旨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生命观、安全观,并提供全面的教育内容体系和实践指导。
蓝皮书围绕“教什么”、“谁来教”和“怎么教”三个核心问题,提出了建立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的“警校家”多元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具体建议包括:推行“分龄分层”的交通安全教育内容范式,明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重点;建立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的“警校家”多元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为交通安全教育实施者提供明确的理论依据与实施策略,提升教育效果。
为了有效提升儿童交通安全意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学校层面:应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正规课程体系,定期开展交通安全主题活动,如应急疏散演练、交通安全知识竞赛等。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系,邀请专业人士进校开展安全教育。
家庭层面:家长要承担起监护责任,以身作则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孩子正确使用人行横道、天桥等过街设施。对于未满12周岁的儿童,家长不应允许其骑自行车上路,只能在安全的封闭空间内进行骑行训练。
社会层面:相关部门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周边的交通标识和安全设施。同时,社会各界应广泛参与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如通过社区活动、公益讲座等形式普及安全知识。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安全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在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之际,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交通安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