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漫谈古礼:古人智慧养生之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漫谈古礼:古人智慧养生之道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4337367926096157

在当今社会,养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古至今,养生都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重要方式。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但他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这些智慧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出白《黄帝内经》,即神宜静,而不宜燥。静,是指精神、 情志保持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 心神平安的目的。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衰老暂时得到 “逆转”。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这些都说明古人认为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不例外。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顺时养生法。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饮食养生

白居易在《晨兴》里说:“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中国古代食疗不得不说的就是粥。俗话说得好,养生不能失去粥,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古人觉得粥是天下第一补品,明代的医学家李时珍就说过“每日起食粥一大碗”。养生高手陆游,更是在《食粥》诗中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修身养生

古人极其重视修身养性对于养生的重要性。《养生四要》记载:“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急千金要方》说:“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素问·上古天真论》则认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学会清心寡欲,减少杂念和贪欲邪念,多行善事,心胸开阔,身心愉悦起来,自然利于养生。而若是没有良好的心性,用再多的养生方法,也是没有意义的。

爱心养生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张仲景也秉同这个观点,认为有爱心的人活得更健康。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批评当时的一部分居世之士“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都主张“仁爱”,在《礼记·中庸》中记载了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的人能享长寿。汉末,仲景也提出了“爱”的观念。古代先贤们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这份“财富”,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来养成一个健康的身体。

古人养生之道的智慧

古人的养生之道,往往是简单而纯粹的,他们将养生归纳成秘诀:一德、二安、三戒、四准、五解等等。一德。也就是明代养生家吕坤所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安,源自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他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安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三戒,则是孔子所言:“君子有三戒,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

在生活当中,有太多的诱惑,食、色等欲望总会驱使我们做出不符合养生之道的事情,而这,才是我们养生路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过,古人的养生经验可以给我们借鉴和启示,我们可以学习古人正确的养生方法,让自己健康起来、长寿起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