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4返乡观察 | 过年走亲戚,老年人乐在其中,年轻人疲惫不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返乡观察 | 过年走亲戚,老年人乐在其中,年轻人疲惫不堪

引用
腾讯
1.
https://view.inews.qq.com/a/20240216A02ZU500

AI划重点:全文约2945字,阅读需9分钟
1.随着社会流动,年轻人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方式发生了变化,导致年轻人在过年走亲戚时感到疲惫不堪。
2.乡村社会关系具有相对封闭性,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亲友建立联系;而流动社会中的关系更具开放性,依靠业缘、趣缘等建构性关系。
3.由于年轻人不再需要从乡村社会关系网中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他们对乡村社会关系的情感联系逐渐减弱。
4.然而,一些老人仍然珍视乡村社会关系,认为它是传统乡土社会走向衰退的表现。
5.为了尊重和理解留在传统中的人,社会需要在迈向新生活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每每回到鲁西南的老家,总能听到老人们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事”,他们喊人不理人、不懂礼貌: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到家之后谁都不理。年轻人觉得和村里人、不常联系的亲戚走动是一种被动的社交,没有意义感、没有参与感、还要回答来自对方的各种问题,很烦很累。为什么在乡村社会的互动交往中,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今年过年,我和一个经商的50多岁的远房亲戚接触了一段时间。对这个亲戚,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一直在外经商很少回家;现在年龄大了,就想回家经商,这就需要建立一些社会关系,因而这个亲戚想趁着过年得到家人的引荐,与当地的领导干部和其他企业家建立关系。在饭桌上,这位未曾谋面的亲戚说:“再远的关系,走动多了也会近起来。”由于我之前没有和这个亲戚有接触,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感情。但是频繁接触几天下来,自然会与这位远房亲戚亲近许多。

社会关系是在需求和情感的基础上建立和维系起来的:需求是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基础,情感是关系建立和维系的保障,情感和需求在关系中相辅相成。当两个人互相有需求,并在其中产生出情感联系,社会关系就能够持续而稳定。不过,不同的群体会因为其生活场域的不同,而对同一类社会关系呈现出差异化的态度。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对待乡村社会关系的差异化态度,归因于他们各自长期所处的生活场域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化的社交方式。

中老年人长期在村,这一方面意味着交往的持续性,因而具有较强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意味着交往的互惠性,能够在相对封闭的关系网络中彼此满足需求。过去的时候生产力水平低,需要开展紧密的生产互助。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且生产力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虽然经济互助的面向少了,但长期处于同一个生产生活场域,仍然可以凭借日常生活和仪式操办建立情感关联和需求关联。因而即便没有需求,人们也可以在长期相处的基础上因彼此之间的情感维系交往,也会因为情感的联结而互相提出需求、满足需求。在情感和互惠的互补强化中,整个乡村社会关系网就会不断再生产。

但是年轻人并不长期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无论是外出求学还是打工,年轻人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流动的社会场域,形塑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建构和维系方式。与乡村社会不同,流动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一个人可以和很多人产生关系:我的一个同学就曾因与一个未曾谋面的男生同车回家时聊天投机,而发展出亲密关系。这种开放的社交环境意味着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依靠的不是先赋的相对稳定的血缘、地缘,而是依靠业缘、趣缘、学缘甚至有缘这种建构性的、偶然的关系。与之相应的,乡村社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并不能满足年轻人以生产、生活、娱乐的需求,也就难以与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人产生密切的交往,也就难以与之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关系。

因而每逢春节,长期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人们将春节理解为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的节日,是通过走亲戚、串门修复和改善日常生活的契机。但对于长期在外的年轻人来讲,不能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的乡村社会关系不需要建立和维系,返乡过节是好好享受这一放松和休闲的时光,是使自己摆脱不受自己控制的工业时间、“回归自由”的契机,说白了就是放假。当中老年人意欲拉着年轻人重新进入乡村社会关系网当中,年轻人难免厌烦,中老年人就会觉得年轻人不懂事,看不惯年轻人的行为。

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到城市里带孩子或到城市里寻找务工机会,中年人对乡村社会关系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强烈了,对乡村社会关系的情感也没有那么浓烈了,为什么逢年过节还要走亲访友呢?为什么年轻人没能向过去一样,传承一代代延续下来的乡村社会关系呢?

中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社会交往差异,不仅体现在社会交往的对象上,更归结于社会关系建构方式的差别。乡村社会关系具有相对封闭性,处于其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一种重叠状态:我的一个表哥和我们家在一个村,他是我的奶奶的姨的重孙子——从这个关系来讲,我得喊这个亲戚表哥;也是我的奶奶的妹夫——从这个关系看,我得喊爷爷;还是我爷爷的弟媳的外甥——从这个关系看,我得喊表叔……由此看来,乡村社会因其相对封闭性而能够编织成一张相对完整的网。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人可以通过不只一种方式与亲友建立联系。如果某一处连结点断裂,并不会颠覆整张网的布局,自会有其他的契机使连结点再次修复起来。正如这位表哥,虽然我们各自在外求学、工作,但是凭借我们两个人各自的在村的亲戚,未曾谋面的我和表哥也可以开展社会交往。因而对于身处乡村社会关系网的人来讲,只要不做另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违背乡村社会规范的事情,这个人永远都在这个乡村社会关系网里。

但是即便处于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关系网中,乡村社会关系也是要“经营”的:“要是有点什么红白事,只要这家人为人不错,都能找到帮忙的。实在找不到人了,找村里的‘明白人’(在村里有威望的)帮忙,也能把红白事办起来……但是也有不跟任何人来往、找不到人帮忙的:有一回XX家办事找不到人,就去找明白人帮忙,结果明白人求了一圈也没能找来帮忙的人,这可是很丢人的事!”对于中老年人来讲,自己出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最后也要葬于乡村,要落叶归根。如果因为自己不会“为人”,不能顺顺利利的走,人生就不得圆满。在这一本体性价值的引导下,中老年人十分重视在乡村社会中的评价,也就很在意乡村社会关系的巩固和维系。因而哪怕自己常年在外生活,一到过年过节还是要走亲访友,完成自己作为乡村社会关系网中的人的义务,以此作为自己仍是乡村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份子的证明。

但年轻人显然不这么想。流动社会意味着绝大部分关系不是稳定的,而是随着自己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场景而变化,比如换了工作就换一拨同事、换一拨社会交往对象。由此,年轻人在流动社会中只能建构一种以自己为中心发散出去的关系束。与长期在村的村民建构的网状社会关系相比,这种关系建构方式不是情感与需求的互补关系,而是需求与情感的同增同减。当一段关系越能够满足一个人的多种需求,两个人的交流越频繁,情感越深,越倾向于从中获得生产生活所需。如果不能满足需求、没有情感交流,人们倾向于疏远、消磨乃至断绝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建构逻辑下,一个长期不在村的人面对乡村社会关系,往往因为生产生活脱离乡村而感到需求难以满足,也因为相处不多而缺乏情感联系。因而与长期在村的人不同,对于长期在外的人来讲,乡村社会关系与自己的关系是以个别人为中介建立起来的,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母、兄弟姐妹,随着这些结点人物的故去,在外的人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就会淡化、消散乃至断绝,乡村就变成了陌生的故土。远离乡村还能堪堪留有美好的念想,强行返乡建立和维系联系是沉重的人情包袱,因为“走亲戚不是我想走,是我妈让我走的,看在我妈的面子上,我就去走吧。”

社会流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场域,年轻人生活在充斥着陌生与不确定、不稳定的空间当中,形成的是与乡村社会生活截然不同的社会关系建构方式。年轻人不需要从乡村社会关系网中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获得情感精神的慰藉,只是因为还有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牵挂,他们还愿意尽孝心、回来看一眼。家人成为年轻人与乡村社会建立关系的唯一媒介,其他的人、事、关系和年轻人没有关系,年轻人与他们建立联系成为了负担。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带着父母、爷爷奶奶在外旅游过年,这是社会转型期的新现象,是传统乡土社会走向衰退的表现。

对此,一些老人感到忧虑:“你信不信,我们这代人和下一代人死后就没有这个村了!”一些老人却释然了:“这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只要大家过得好,怎么着都行。”在我看来,大踏步的社会转型带给我们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可能因现在生活的艰辛而流连于过去的、记忆中的生活,也不应该忘却过去贫苦的生活给现在的美好生活做出的贡献。只是要在迈向新生活的时候,等一等留在“过去”、留在“传统”中的人,多一点理解与尊重,让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无所适从中还能快乐、无虞,这样才是真正的“不忘来处、方知去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2024返乡观察 | 过年走亲戚,老年人乐在其中,年轻人疲惫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