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汉明帝的金人之梦与佛教东渐
白马寺:汉明帝的金人之梦与佛教东渐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到一位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问这个梦代表着什么意义。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
使者们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历时两年后,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随着汉明帝的使者返回洛阳,因路途上经书由白马驮运,汉明帝敕令建造的寺院便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21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白马寺的创建不仅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正式传播,更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白马寺门前的两匹相对而立的青石马,形态温顺,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于1935年迁移至此。
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和“祖庭”,是中国伽蓝之首。有“祖庭十古”的说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古刹;白马寺的齐云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舍利塔;中国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朱士行始于白马寺;最早来中国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中国的梵文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白马寺的清凉台是中国最早的译经道场;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在白马寺译出;中国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中国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比丘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白马寺虽是两千年的古寺,却没有了千年的痕迹,仅存的遗址也是元、明、清时留下的。寺内保存的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都显得非常珍贵。白马寺并不是很大,比起国内一些较大寺院。无论是规模、还是房屋庙宇、还有佛像规模,都不是很出众,甚至比现在新建的很多庙宇都要小得多。它的意义在于它的历史、它的沧桑、它的故事和它的世界佛教史上作用和伟大意义。
白马寺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等。山门是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单檐歇山顶,正面镶嵌“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寺门外有两匹相对而立的青石马,形态温顺,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于1935年迁移至此。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圆冢墓,全名分别是“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和“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墓周还有钟鼓二楼等。山门内是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
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和“祖庭”,是中国伽蓝之首。有“祖庭十古”的说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古刹;白马寺的齐云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舍利塔;中国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朱士行始于白马寺;最早来中国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中国的梵文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白马寺的清凉台是中国最早的译经道场;中国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在白马寺译出;中国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中国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比丘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白马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从东汉时期的初创,到北魏时期的鼎盛,再到唐宋时期的辉煌,白马寺始终屹立于洛河之畔,诉说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即便在近代历经战乱与破坏,白马寺依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着千年的香火。
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座寺院本身。它不仅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起点,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白马寺的存在,让我们得以一窥两千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今天,白马寺已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象征,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和朝圣者前来参观。它不仅是一座寺院,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向世人讲述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