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用音乐架起两岸交流的桥梁
胡德夫:用音乐架起两岸交流的桥梁
2023年3月,一档名为《声生不息·宝岛季》的音乐节目在两岸三地同步播出。在节目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弹着钢琴,与那英隔空合唱《橄榄树》。他就是被誉为“台湾民歌之父”的胡德夫,这位73岁的老人用他浑厚的嗓音和深情的演绎,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胡德夫的音乐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西方流行音乐盛行的年代,他与李双泽、杨弦等人发起民歌运动,倡导“唱我们自己的歌”。1974年,他在台北哥伦比亚咖啡馆登台驻唱,为了给患食道癌的父亲筹措医药费,他同时打三份工。在好友李双泽的启发下,他演唱了卑南语歌曲《美丽的稻穗》,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力量。
1976年,胡德夫与李双泽、杨弦共同推出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开启了本土音乐创作热潮。他的处女作《牛背上的小孩》以独特的方式创作而成:在脑海中酝酿歌曲,在生活中喃喃地形成旋律,再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他的首张个人专辑《匆匆》收录的8首歌,最早和最晚的两首相隔近30年,被誉为“用生命的长度谱写的专辑”。
近年来,胡德夫频繁出现在各种音乐节和电视节目中,成为音乐节上最年长的表演嘉宾。他在昆明草莓音乐节上翻唱莱昂纳德·科恩的《哈利路亚》,让台下的年轻人如痴如醉。在《声生不息·宝岛季》中,他与马嘉祺合作演唱《奉献》,展现了音乐的传承与生生不息。
胡德夫不仅是一位音乐人,更是一位文化使者。他通过音乐架起两岸交流的桥梁,用歌声传递乡愁和社会情感。在2025中国网络视听盛典上,他朗诵了《呼唤——两岸为你读诗》,用“独白、歌咏、朗诵、舞蹈”等表现形式,演绎出独属于中国人的腊月乡愁,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深切期待。
正如白岩松所说:“他的歌声里,有岁月沉淀下来的骄傲和感伤,还有足以克服这个喧嚣时代的安静。”胡德夫用他半个多世纪的音乐生涯,不仅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更在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用音乐和文化构建的桥梁。他的歌声跨越了时空,连接了两岸人民的心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