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季羡林的“小月亮”:一个游子的乡愁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季羡林的“小月亮”:一个游子的乡愁故事

引用
搜狐
8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56899637_121404574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977214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DV4DKG0530SBFB.html
4.
http://paper.people.com.cn/mszk/html/2024-02/19/content_26044280.htm
5.
https://www.ruiwen.com/wenxue/jixianlin/91686.html
6.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11/t20241118_5802825.shtml
7.
https://news.pku.edu.cn/bdrw/137-112736.htm
8.
https://www.dedao.cn/ebook/detail?id=L5BbmPyQPrjybo2eO1GvAmNJnlYxV0Ry1Zw8XDBK9qZpgkRELd75z4Ma6oDRrqjY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这是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中的开篇之语,道出了中国人对故乡月亮的独特情感。在这篇散文中,季羡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对故乡月亮的记忆,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01

故乡的月亮

季羡林的故乡在山东临清,一个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他童年时,从未见过山,对山的想象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顶天立地。但他的故乡却有水,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的一多半,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在这样的环境中,月亮成为了他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这些描写,展现了季羡林童年时在故乡度过的美好时光,也体现了月亮在他心中的特殊地位。月亮不仅是自然界的明亮之物,更是他童年快乐、故乡温暖的象征。

02

月亮与乡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常常被用作表达乡愁的意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季羡林在文章中写道:“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这段话,深刻地表达了季羡林对故乡的思念。无论他走到哪里,看到多么壮观的月亮,都无法取代心中那个“心爱的小月亮”。这种情感,正是中国人对故乡月亮的独特情结。

03

现代人的乡愁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乡愁,也成为了现代人普遍的情感体验。但与古代文人不同的是,现代人的乡愁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

在文学作品中,城市文学和乡土文学的对比,反映了现代人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去的乡村生活的留恋。贾平凹的西安、王安忆的上海、张欣的广州,都是以城乡并置的方式表达城市的现代性体验。这些作品中,既有对城市繁华的描绘,也有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展现了现代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日常生活中,现代人的乡愁更多地体现在对亲人的思念、对传统节日的期待等方面。特别是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乡愁更是成为了连接城市与乡村、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人们通过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归属感。

季羡林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这段话,道出了现代人对乡愁的复杂情感。即使身处再美的环境,心中依然牵挂着那个平凡的故乡。这种情感,既是苦涩的,也是甜蜜的,是人生经历的积淀,也是文化传承的体现。

“月是故乡明”,这句诗,不仅是季羡林的心声,也是所有游子的心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中永远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月亮”,那是我们对故乡最深的思念,也是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