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打造黄河生态廊道,守护母亲河
滨州:打造黄河生态廊道,守护母亲河
在黄河之滨,一座被誉为“黄河下游第一楼”的地标性建筑巍然矗立,这便是位于山东滨州的黄河楼。登临其上,极目远眺,黄河水滚滚东流,两岸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座承载着滨州黄河文化记忆的建筑,见证了滨州人民在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方面的不懈努力。
滨州,这座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的城市,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2024年,滨州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滨州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滨州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滨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作用。
生态廊道建设:打造绿色屏障
滨州在打造沿黄生态廊道方面不遗余力。据统计,滨州已完成沿黄退化林修复6300亩,完成提升沿河生态廊道建设植树任务,栽种树木5.47万株。同时,滨州还完成了德惠新河、杏花河、沙河、付家河等45条河道(河段)水系绿化,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达到98.13%。
在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的同时,滨州还注重湿地保护修复。小开河灌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引黄灌区湿地公园,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此外,滨州还优化了小开河、麻大湖国家湿地公园、秦皇河国家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分区,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
水资源管理:创新探索“五水并举”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滨州创新探索源水、用水、留水、节水、管水“五水并举”工作路径。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水利用等专项规划,出台《滨州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制定山东省首个地方性引黄调水管理办法,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10余项制度,构建起水资源“取-用-节-管-治”全流程管理机制。
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滨州构建起雨洪水、长江水、再生水、淡化海水联合调配体系,新增可置换近4.5亿方黄河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黄河水占用水总量比例由75%以上下降至65%以下。大力推进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成403万亩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积极推进小开河-簸箕李-韩墩国家级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建设。
污染防治:守护碧水蓝天
在污染防治方面,滨州持续发力。2024年1-8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59%,同比提升5.9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7个省控断面全部消除Ⅴ类水体,12个市控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滨州还超前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全市城市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全部完成,实现整建制清零,提前两年完成省定目标。持续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深化“无废园区”“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创建工作,启动2024年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工作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黄河流域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
未来展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滨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滨州人并不满足于现状。滨州市提出,要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陆海统筹生态保护样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区。这一战略定位,展现了滨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雄心壮志。
从黄河楼俯瞰滨州,一幅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的和谐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滨州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滨州智慧和滨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