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梨形身材的意外优势:对心血管大有裨益
万万没想到!梨形身材的意外优势:对心血管大有裨益
夏天到了,露胳膊露腿的季节来临,梨形身材让很多女生感到困扰。但你知道吗?梨形身材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更有利。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不同体型与健康的关系,并介绍几个重要的健康评估指标。
1:腿粗或许是基因彩票
什么叫梨形身材呢?顾名思义,梨形身材特征为肩窄、腰细、髋宽、大腿丰满,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及大腿,状似梨形。
梨形身材多发于女性。由于分娩的需要,较宽的骨盆是形成细腰宽臀首要结构性原因;而雌性激素的分泌也会使女性的臀部和大腿更容易堆积脂肪,从而形成梨形身材。
大部分梨形身材是天生的。有证据表明,基因可能直接决定了多达80%的体型特征。基因控制着身体内脂肪的分布,导致某些人更容易在下半身堆积脂肪。
正常男性的腰臀比(腰围除以臀围)小于0.8,女性的腰臀比一般0.7就可以认为是梨型身材。不过如果从不那么严格的定义来看,女性的腰臀比低于 0.8 ;男性低于 0.95,也将获得以下提到的梨型身材所拥有的优势。
研究人员对众多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长期观察后发现:梨型身材者的腰臀比例与全因死亡及特定疾病死亡的风险关联最为显著且稳定,并且这一关联并不受体重指数的影响。
图源:Endocrine Connections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苏青教授和杨震教授领导的团队在针对9520名社区居民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揭示:与拥有更细大腿围的超重或肥胖的人群相比,那些大腿较粗的人群在超重和肥胖状态下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有所降低,分别减少了约30%和50%。
研究还发现,苹果型身材的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更高,而梨型身材患高血压风险最低。
那么,什么是苹果型身材呢?苹果型身材,也称为腹部型肥胖、向心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是一种脂肪主要集中在腰腹部的体型。这种体型的主要特征是上半身相对较重,尤其是胸部和腰部,而臀部和腿部相对较瘦。
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青教授解释道:“粗壮的大腿带来的心血管代谢益处归因于腿部更多的脂肪和肌肉。不同部位的体脂分布,对心血管代谢的影响大相径庭。与过多的沉积于腹部内脏的脂肪所伴随的一系列有害影响相反,储存在腿部的脂肪可分泌大量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血压和血管机能,以维持体内代谢平衡。另外,骨骼肌是能量摄取的主要部位,腿部骨骼肌质量过少可能诱发或促进能量代谢异常,而一定量的肌肉量对心血管代谢乃至生命活动的维持至关重要。”
简单来说,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脂肪长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分泌不同的激素,大腿脂肪的新陈代谢能力较强,当脂肪积聚在腿部而非腹部或内脏时,可以减少代谢紊乱的风险,并且有助于维持较低的血压水平。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情况下大腿粗都是有益的。例如,女性大腿过粗可能会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率。因此,在讨论大腿粗对心血管的好处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整体健康状况。
2:BMI之外的重要测量指标
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是评估体重是否健康的常用指标。但是BMI其实并不能反映脂肪在身体中的分布,比如说一个腹部肥胖但四肢纤细的人可能BMI数据正常,但是实际上有很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体重指数(BMI)、脂肪质量指数(FMI)、腰臀比(WHR)三个肥胖评估指标中,腰臀比越大死亡风险越高。
早在19年,就有学者在JAHA杂志上发布了对4万名实验者的指标研究,该实验采用了5个常用肥胖相关的人体测量指标(包括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对CVD及其危险因素的预测,腰高(腰围除以身高)比是血脂异常、高血糖和心血管疾病的最佳指标,而腰围对血压异常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图源:JAHA
2023年9月,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一篇关于肥胖标志物和死亡率的研究:该研究使用了英国生物库数据,包括来自英国22个临床评估中心的数据,囊括了近40万份数据。
研究发现,体重指数、脂肪质量指数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呈J型曲线关系,而腰臀比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呈线性关系。
(图源:JAMA)
腰臀比每增加1个标准差,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1%。基因决定的腰臀比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腰臀比和体重指数每增加1个标准差,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51%和29%。
此外,因为体重减轻与腰臀比相关较小,即与体重指数关系更小,证明腰臀更能够明显的独立预测死亡。
WHtR(腰高比)作为一种测量指标,能够绕过BMI的一些局限性,直接反映了腹部脂肪的积累即中心性肥胖,不受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2024年6月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的研究显示,腰围与身高比(WHtR)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呈线性正相关,且独立于体脂百分比(BF%)。
在不同年龄、身高、吸烟状态、饮酒状态、身体活动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等亚组中,WHtR与缺血性CVD、MI和IS的正相关关系基本一致,并且女性对WHtR的敏感性更高。
(图源:《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缺血性CVD:WHtR每增加5%,风险增加23%。
· 心肌梗死(MI):WHtR每增加5%,风险增加24%。
· 缺血性中风(IS):WHtR每增加5%,风险增加22%。
巴西和英国的研究发现,当WHtR在0.45-0.50区间时,已接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阈值。此外,我国的研究也表明,每增加0.1的WHtR,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8.6%,女性增幅达6%
美国心脏学会(AHA)提醒:尽管体重指数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用于评估超重/肥胖的指标,但对于包括亚洲人群在内的多个种族和民族来讲,体重指数(BMI)评估心血管病风险并不可靠。专家组建议在BMI的基础上联用腰围这一指标在多种族及民族中评估心血管风险;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腰围标准。
参考资料:
1、Total and regional fat distribution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genetic factors in young and elderly,2005
2、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心血管杂志,2016
3、Large thigh circumference is associated withlower blood pressur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individuals: a community-based study,Endocrine Connections,2020
4、Predictive Values of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for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nd CardiovascularDiseases Among 44 048 Chinese,JAMA,2019
5、Waist-to-height ratio and body fatpercentage as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rospective cohortstudy from UK Biobank,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