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年大不同:中国春节 vs 美国落球 vs 英国游行
全球新年大不同:中国春节 vs 美国落球 vs 英国游行
随着新年的脚步临近,世界各地都在准备迎接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在中国、美国和英国,人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庆祝新年的到来,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中国春节:团圆与传承
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喜讯在中国网络上掀起了热潮,出现了举国同庆的壮观局面。
春节的习俗和实践如童谣、舞龙舞狮、庙会、历法安排及剪纸窗花等,分别与这五大“领域”有着全面的衔接。一个项目同时契合五大领域的情况是不多见的,不必深究便可知,中国的新年传统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的广泛联系。
春节的来历要回溯至千百年前。中国先民们观察天象物候和四时更迭,掌握了大自然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年节观念,就像是在时间线的特定位置上挽起了一个结。2016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就与古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时间制度直接相关。与此相对应的是,先民们也仔细观察了月亮的周期运动,进而结合太阳历,形成了以阴阳合历为特征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按照农历里阴历的朔日来确定的。
春节的名称后来又几经变化。早在《尔雅·释天》中就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的记载,正月初一在历史上也有元正、元日、元旦等称呼变化。直到建立民国之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内务部才有“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之议,且获得了批准。再早几年,湖北军政府也提倡过使用“春节”之称,只是影响有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同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春节”在我国当代节假日制度中有了国家层面的正式安排。
虽然名称有变化,但春节的习俗却在实践中长期传承下来,可谓不同在名,不在实。因而,当代人需以连续性、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春节。回望历史,过年习俗在文化内涵上包罗万象,在实践形式上纷繁多样,在精神期冀上始终不渝,其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今日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一脉相承的传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在历史进程中,过年习俗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如今,电子鞭炮、网上拜年、微信红包等新形式的出现,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中的不断创新;就统一性而言,春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多民族欢庆农历新年,进一步凝聚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过年活动中多地域、多民族文化元素的汇聚、彼此欣赏和长期共享,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注脚;过大年习俗中“阖家欢乐”“四海升平”的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和平性特性的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这五大突出特性与春节习俗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文化实践范例。它既保持着传统的核心理念,又与时俱进;既维系着文化的统一性,又包容多样性;还以其和平友善的特质,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
美国时代广场:落球仪式见证百年辉煌
在美国,最引人注目的新年庆祝活动莫过于纽约时代广场的落球仪式。这一传统始于1907年,每年12月31日晚,数百万民众会聚集在时代广场,观看水晶球缓缓降落,迎接新年的到来。
时代广场原名为朗埃克广场,后因《纽约时报》早期在此设立的总部大楼,因而更名为时报广场。[7]时报广场诞生于1904年4月8日。当时的纽约市长麦克莱伦把位于42街的纽约时报总部前的LongAcre广场重新命名为时报广场。作为纽约市的象征和中心,时报广场百年来有高潮也有低潮。19世纪晚期,妓院充斥使这里成了危险的红灯区。进入20世纪以后,时报广场开始繁荣起来,大批剧院搬迁到这里,音乐剧、游戏、电影和歌舞杂耍使这里成为全美最杰出的娱乐中心之一。到了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犯罪率的飙升和色情偷窥生意再次使时报广场臭名昭彰。20世纪最后20年,商业的复兴扫荡了犯罪和色情,时报广场再现辉煌,每年迎接来自世界各地大约2600万名游客。[8]自1904年起,每年12月31日时报广场都会举行盛大的跨年庆祝活动。1907年开始,又增加了水晶球降落倒数计时活动。[9]2017年4月19日,时代广场正式对公众开放,本次改造将原本的车行区域转变为一个2.5英亩的公共空间。改造的核心是引入了10个带有新能源装置和广播设备的花岗岩长椅,以改善行人的舒适性和容纳众多公众活动。[10][11]
纽约时报广场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称,是曼哈顿的心脏地带和美国最为繁华的娱乐购物中心,年均客流量近1亿次,一直被视为“吸引全球目光”的最佳窗口之一。
英国新年:多元文化与传统交融
在英国,新年庆祝活动同样精彩纷呈。2025年1月1日,英国首都伦敦市中心举行新年巡游,数千人组成游行队伍,穿过伦敦西区著名的街道和景点,展示多元文化。
伦敦华埠商会作为华人方队代表,为现场民众展现中华文化。巡游现场气氛热烈,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除了大型游行活动,英国各地还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年习俗。例如,在苏格兰,人们会在新年夜进行"First Footing"活动,即第一个跨入朋友家门的人会带来好运;在英格兰北部,有"打井水"的传统,人们会在新年清晨用新鲜井水洗浴,以求来年健康平安。
结语:文化多样性中的共同期待
尽管中国、美国和英国的新年庆祝方式各具特色,但它们都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共同期待和祝福。无论是中国的团圆饭,美国的落球仪式,还是英国的多元文化游行,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丰富多彩的新年庆祝活动不仅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