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为什么在父母开明、家庭幸福的孩子中,仍然会出现心理问题?这似乎与我们一贯的认知相悖。然而,一位拥有近5000小时青少年和家庭个案咨询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孩子还是心理出问题了?
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如此焦虑?父母很尊重孩子,夫妻关系也不错,为什么孩子还是出问题了呢?有几个方面原因。
高竞争社会,没人独善其身
首先,我们处在比较卷、比较焦虑的时代,这种焦虑势必渗透到每个家庭成员。比如新手妈妈产假满4个月,就要去上班了,工作压力大,又还要哺乳,身心俱疲。
在婴幼儿早期,浮躁不安的母亲无法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影响孩子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我们常说,母婴依恋关系状态,铸就了孩子一辈子的人格底色。
我们所见,那些新生儿黄疸住院照光、早产住保温箱,早期有母婴分离的孩子,就会非常“难养”。
我们在做心理咨询个案前期会搜集基本信息,看他是否有早期重大的分离事件,孕期妈妈的情绪状态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没有建立真实的自体
父母觉得教育子女没有大的问题,但我们的集体意识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太好面子了,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真实的自体。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
北大徐凯文老师一直说“空心人”,说的就是假性自体——他们一举一动都围绕别人在转,没有真实的自我,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非常迷茫。
如果父母特别好面子,孩子也会下意识看别人脸色,看起来他社会功能不错,但可能抑郁和焦虑程度非常深了。
我接触抑郁症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攻击向内,他非常害怕对外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根源就是真实自体的缺失。缺乏边界感,亲子共生倾向
父母觉得,我对孩子很好啊,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
孩子眼睛瞥了一眼这个菜,妈妈马上就把菜给他夹到碗里;孩子生气了,妈妈比孩子更生气;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孩子的表现直接影响妈妈的情绪。
这其实是缺乏界限感,出现了亲子共生关系,结果也是影响孩子的自体形成。被父母长辈过度回应的孩子,会非常烦躁,他被粘连到几乎没办法呼吸。
现在的父母的确不太会有暴力行为了,但和孩子的沟通依然存在太多边界不清的问题。比如全职妈妈跟丈夫关系不好,孩子就成了她的寄托,甚至是情绪的垃圾桶,一个人的身上承受不了两个人的压力。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孩子依然出现各种问题,那不妨对照上述找找原因。
父母开始改变,孩子才能向好
教育因果轮回很快,你在孩子小时候是怎么对待他,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怎么对待你。
如果一个家庭里,孩子有了心理障碍,让父母体会到战战兢兢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得看孩子脸色,那父母可以回看一下自己的养育经历,自己是否是个情绪化的人,让孩子处在紧张里,害怕突如其来的责骂?
现在社会相对越来越开放,孩子们也越来越少压抑自己的感受,青春期前后心理咨询需求不少。在做初中以下孩子的咨询时,我基本都是做家庭系统,因为孩子在家庭中太弱小了,需要全家人一起帮助他。
父母放下自恋,尊重孩子的感受
我们给孩子做心理咨询时,不会急着矫正他们的认知,而是去了解他、接纳他。一个人只有被充分接纳和理解后,他的认知才有可能动摇。
就像很多父母说:“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日子那么好过,我们也尊重他,他还是抑郁了。”这句话里就透露着父母的自恋,他其实意识不到,自己并不理解孩子。
如果父母还停留在“我没错”,孩子当然抗拒了。但如果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在某方面做错了,转变就开始了。幼时充分回应,长大划清界限
孩子在3岁之前,父母充分回应,放下手机高效陪伴,孩子在妈妈神光笼罩之下,很有安全感,也更安定。
孩子长大后,父母要逐渐“划清界限”,给孩子发展自体提供空间。
比如你在单位挨了老板的批,回到家心情很不好,但你不会因此对孩子乱发脾气,他不需要对你的情绪负责。
对父母的要求仅仅是是做个正常人,你是健康的,孩子就健康。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
虽然孩童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任何时候开始改变都不晚。
我是从心理学角度谈成长规律,如果你能做到回应、界限、情绪管理、重视孩子自体发展,教育之路就会走得比较轻松,孩子也能尽其所能发展天赋能力。
但人的成长是螺旋上升的,也不可能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所以之前做得不够好,也不要着急,要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
游戏并非洪水猛兽
最后来说说父母们痛恨的“手机游戏”。我家孩子玩游戏也挺狠的,我也曾经备受困扰。
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但我认为“游戏”并非全然都是负面的。不要孩子一玩游戏,父母就非常抵触,形成斗争的状态,结果游戏反而成了亲子双方斗争的工具,掩盖了真实的矛盾。
孩子玩游戏,你要分析他背后的需求。可能是学习压力大,为了放松。我们开玩笑说,一旦你给孩子玩游戏设置一个KPI,大部分孩子立马就不玩了,因为太紧张了,得不到放松。
我们判断“游戏成瘾”是看他是否除了玩游戏,别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如果他能放下手中的游戏,参与到团队活动,去运动,去接触真实世界,事情就还没糟糕到那份上。
我儿子从小玩游戏,特别好钻研那款“植物大战僵尸”,疫情回国期间还在玩。我很好奇,为什么同一款游戏他能玩那么久。
他告诉我,他在玩的是“排列组合”的游戏,他是当数学游戏在玩。他设计了一款经典阵型,到现在还是植物大战僵尸论坛上的精华帖,前后写了几万字的攻略。
我当时能放手让他玩游戏,让他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是因为我看到他写的攻略——思路清晰、案例丰富、术语陌生,已经是我完全不懂的领域了。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跟学习是一样的,研究规律,归纳总结,分享经验。
明年,他就要从南加大研究生毕业,也已经在纽约找到自己特别满意的工作。可以说,“植物大战僵尸”这款游戏奠定了他未来工作的基础!
有时我也挺心疼现在的父母。
他们之所以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可能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用某种方式保护过自己,所以会对此产生执念,老逼着孩子必须要成绩好,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反作用。
作为父母,时时自省,跟孩子大部分互动是不是愉悦,是不是有界限感。好在人的身心健康并非不可逆转,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一旦你偏离中道太远,就有一种自然的力量能把你揪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