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注入活力,探索跨学科的新机遇
人工智能为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注入活力,探索跨学科的新机遇
1月3日至4日,“知往鉴来:人工智能在考古与文化遗产中的前沿应用珠海论坛”在广东珠海隆重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考古学、文化遗产研究、计算机科学、数学与大数据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AI+考古”“AI+文化遗产”的新机遇,旨在推动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人类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考古学带来了无限可能。近年来,深度学习在模式识别、预测分析与图像处理方面的卓越表现,引起了越来越多考古学者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陈致在论坛中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考古及文化遗产领域的不断融合,新技术必将催生出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场景,为保护人类珍贵文化遗产和传承历史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浙江大学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仁军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智能数据处理、遗址文物分析、古文字解读、古代工艺仿真等领域的可能性。他指出,利用人工智能的强大处理能力,考古学者能够更快速准确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研究效率。
在具体技术的使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的阮勇斌强调,人工智能依托算法、数据和算力三大支柱,能够显著提升大量多样化考古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构建高质量、丰富多样的数据库,推动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宝墩文化陶片的分期模型为例,阮勇斌展示了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类与聚类分析的可能,这为科学理解陶器的分期与文化传播路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考古学方法论的转变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荆志淳指出,深度学习技术为考古学研究的核心任务——分类,带来了新的方法论。在陶器等考古遗存的研究中,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高了分类效率,还能分析出器物风格和工坊的特色,助力考古学者从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院长方辉分享了他们研究团队在济南大辛庄遗址的成功案例,通过人工智能拼对技术的应用,恢复了数个陶器,极大提升了研究的有效性。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考古学的研究者们纷纷成为综合性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牛世山强调了多学科合作在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例如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400多位学者跨越多个学科,共同研究重大的人文问题,体现了技术与人文学科的深度结合。
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同样在多个环节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的院长黄继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石质文物监测、检测及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认为未来亟需加强数据标准建设,推进人机协同的保护模式,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但与此同时,文化遗产数字化与保护工作也面临挑战,如缺乏统一的信息模型等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胡迪提出需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场景下的全信息获取与聚合以及文化遗产数字孪生表达,来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索新的路径。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的崛起为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研究打开了崭新的视野,推动了学术界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跨学科交流合作,致力于更为精准与智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探索。此外,公众也应理性看待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努力寻求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营造和谐共生的研究环境。
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考古学领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