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老城厢的历史文化宝藏
乔家路:老城厢的历史文化宝藏
乔家路,这条位于上海老城厢小南门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这座城市最深厚的历史记忆。它东起中华路,西至凝和路,全长539米,见证了从明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沧桑巨变。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何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历史的见证者
乔家路原名乔家浜,得名于元末明初迁居至此的川沙乔氏家族。1914年填河筑路后改称乔家路。这里曾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高档住宅区,汇聚了众多名人故居与历史遗迹。
2024年,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上海老城厢——曹建国大画幅摄影展”上,摄影师曹建国用18年的时间,拍摄了数千张老城厢的照片,其中就包括乔家路片区。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老城厢的市井风貌,更展现了上海人共同的乡愁。
建筑的瑰宝
乔家路上的建筑遗产众多,每一处都凝聚着历史的智慧。
修仁堂位于乔家路273号、275号,是乔氏家族的重要宅院。虽然其建筑风格与皖南的江村古建筑群有所不同,但同样体现了明清时期建筑的精湛工艺。
最乐堂建于明代中后期,现址为乔家路143号。虽然关于最乐堂的具体建筑特点的资料较少,但其作为明代建筑,见证了上海老城厢的发展历程。
九间楼(徐光启故居)位于乔家路234-244号,建于明万历年间,因上下各九间的布局而得名。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间楼不仅是徐光启的故居,更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史变迁。
文化的传承
乔家路不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的传承。这里曾居住过许多历史名人,他们的故事为乔家路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梓园(王一亭故居)占地10亩,园内有百年梓树。王一亭不仅是著名的书画家,更是海派书画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与吴昌硕的友谊被后人传颂为“王画吴题”,象征着两位艺术家在创作上的默契与合作。1922年,爱因斯坦访问上海时,还曾到访梓园,与王一亭夫妇合影留念。
保护与更新
面对城市发展的浪潮,如何保护好这些历史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2005(89)文件,要求在199公顷的风貌区内即中华路人民路圆环内“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其他历史形成的传统宅院、里弄等住宅建筑及其群体布局,保护宗教建筑、商业街市等多种类型的公共建筑,保护具有历史内涵的各类建筑物”,“保护整体的空间尺度,保护历史形成的街道与巷弄系统”,“保护历史形成的由巷弄和建筑布局所形成的城市肌理”。
专家建议,选择一块历史文化厚重、集中度高的小片区来实施保护,比如乔家路片区就是不二选择。这一片区东至巡道街、南至乔家路、西至梅家街、北至东梅家街引线弄,保护这个片区里一些点线面的历史风貌是可以做到的。要保护历史风貌街区,而不仅仅是保护几栋房子。
从乔家住宅到郁家住宅,可以反映河埠型城市发展的轨迹。从石库门里弄到新式里弄,可以反映近代城市发展的轨迹。在陆中信的设想中,这些已经征收的历史建筑修缮以后,书隐楼可以作为老城厢历史展示馆,郁泰丰住宅可以作为沙船博物馆,王一亭故居可以作为海派书画馆,曹素功旧址可以作为新的笔墨博物馆)。梅江路43号也是挂牌的早期石库门,可以做老城厢石库门历史展览馆。
乔家路,这条见证了上海发展历程的街道,承载着这座城市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我们期待它能以新的面貌,继续讲述着上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