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经济账:4.28万的回家成本,让年轻人选择不回家
春节经济账:4.28万的回家成本,让年轻人选择不回家
“一年到头,看看自己的过年花销,再看看自己的工资,确实有被震撼到。”在深圳工作的金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春节开销账单:深圳到哈尔滨的往返机票5600元,父母体检套餐3000元,孝敬父母2万元,小辈压岁钱2000元,走亲戚送礼2000元,朋友聚餐1000元,新年美发美甲600元,总计42800元。这个数字,不仅让金金自己吓了一跳,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金金的案例并非个例。数据显示,在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中,只有33%计划今年春节回乡过年。经济压力,是许多年轻人选择不回家的重要原因。春节开销主要包括交通费用、年货、拜年礼物、红包等,对于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开销可能高达数万元。
以交通费用为例,从深圳到哈尔滨的单程机票价格在春运期间通常在2800元左右,往返就需要近6000元。对于许多收入不高的打工者来说,这笔开销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且,随着春节临近,机票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在北京工作的倪倪表示,因为父母会承包家里的年货置办,往年,往返路费是她过年回家开销的大头,但这两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她只能选择和朋友开车回家,光是单程的高速过路费和油费就要1000多元。“这还没有算我请假的费用,因为怕赶不上除夕,也怕高速堵车,所以向公司请了3天的假。”
除了交通费用,过年其他的花销费用也在上涨。比如置办年货。在年货购买人群中,95后与00后的消费占比在过去三年间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如今已占据近四成的市场份额。春节的消费不止于此。年轻人还需要掏钱参与这些春节特定活动:走亲戚、买伴手礼、发红包。在一些地区,即便是没有结婚,打工人也在从原本领零花钱的一方,慢慢向发零花钱的一方进行身份角色的转变。
面对这样的经济压力,许多年轻人开始寻求应对之道。一部分精打细算的人,选择有节制地花。比如老家在山西太原的木木年前就开始了盘算。她把“过年支出”这项开销做了规划,列出春节活动,并将费用严格控制在1500元以内。在她看来,春节期间,人们很容易因为上头而大手大脚,所以,越到年底越要理性消费。一部分追求更高性价比的人,选择在春节假期花销上“节流”。比如说来自湖南的我老板。在她老家,过年非常讲求仪式感。尤其是过年走亲戚、送礼品、给小孩儿包红包三件套的传统流程,是必不可少的。但拜年礼盒长期存在浪费的问题:每家准备的SKU都差不多,最后都是提着礼盒来回送,没人真的爱吃。今年春节,她在家族内部提倡:今年拜年只聚餐,不送礼,全部空手上门。家族群里的成员表示了一致同意。
事实上,人们对于春节消费的观念,在最近几年已经开始做出改变。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消费。更多的家庭选择旅游过年,把春节变成普通的假期;还有人选择原地不动,利用春节假期“宅”起来,修复一年工作的疲惫。当然,从过去的大手大脚到现在的理性,很多人转变的关键因素,依然是经济账。
在王宝强和徐峥主演的电影《人在囧途》中有这样一幕:为了打发在小巴上的无聊、打破车里的安静,王宝强饰演的角色带动所有人一起合唱,其中有一句就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不少人在工作后才发现,这句话很难套用在现实生活中。上过班的打工人在经历过几个春节后,深有体会:有钱,才能过个好年。一方面,回家意味着年货礼品、新衣打扮、人情往来,这些必要支出能在新年期间快速榨干一个普通年轻人的钱包。另一方面,不回家便意味着省去不必要的开支,甚至能在过年期间赚点快钱,就算是去打零工,一天也能赚上三天的钱。回家,肯定得花钱,不回家,或许能赚钱。这就使得“过年回不回家”成为了一道答案明显的选择题。
有些人主动选择留下,只为了多赚点钱。比如平面设计师卡卡。整个2024年他都在辛苦地找工作,终于在10月底入职了一家大厂的北京分公司。虽然工作很认真,但2个月后的年终奖只有1万元,这让他感到有些失落。于是,他决定春节期间留在北京接一些平面设计的私活。“虽然过年期间工作比较辛苦,但收入是平时的两倍,我算了算,7天能赚1万多元,比回家划算多了。”卡卡说。
除了经济因素,还有其他原因让年轻人选择不回家过年。比如躲避催婚、催生等社交压力,不适应家乡的生活方式,与家人观念不合,希望过一个轻松的假期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春节的意义和过年的形式。
“反向春运”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许多年轻人选择将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过年,既解决了交通难题,又能让家人共享别样的年味。湖南小伙郭明伟今年就计划将父母接来广州过年,体验一番“花城看花”的年味。“来广州工作了5年,但还没机会好好逛花市。以往每年春节前花市还没开始我就已经回家,返工之后花市又已经收档。今年听说广州准备了丰富的新年活动,我索性就把父母也接过来过一次广州年。”小楚也称,尽管今年自己会旅游过年,但她也给父母买了年初二来广州的动车票。“等父母在家中陪伴爷爷和外婆过除夕后,我想让他们来广州,既可以从春节忙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新理解和诠释。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过年方式,而是更注重个人体验和生活质量。这种转变既是对现实压力的回应,也是对个性化生活方式的追求。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庆祝方式和内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年轻人的选择,既体现了个人主义的兴起,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经济环境的变迁。无论选择何种方式过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度过一个温馨而有意义的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