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冬至送袜子:一个流传千年的孝道传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冬至送袜子:一个流传千年的孝道传统

引用
网易
9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6SMQLG0541CCRT.html
2.
https://news.cctv.com/2024/12/20/ARTINCmqDhosBye6nVbQShO8241220.shtml
3.
https://culture.southcn.com/node_6ccd2f4666/d3d1b755f1.shtml
4.
https://m.ylrb.com/2/2xw/wh/874121.shtml
5.
https://news.pku.edu.cn/wyyd/wytd/68e74b50667b470bbfab0e2a8b54a215.htm
6.
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24/11/07/013226995.shtml
7.
https://www.shidianguji.com/mid-page/7432049547066785842
8.
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8619
9.
https://www.linyingzx.gov.cn/Article.aspx?CateId=27&ArticleId=1505

冬至前夕,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三国时期,看看古人是如何“花式”送袜的。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登基不久,他的弟弟曹植进献了一件特别的礼物——七双带有花纹的鞋和若干副袜子。这可不是普通的礼物,而是冬至时节的传统礼俗。曹植还为此写了一篇《冬至献袜颂表》,其中写道:“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这不仅是对兄长的孝敬,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冬至送袜子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冬之月,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冬至被视为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人们认为此时送袜子有“迎福践长”的寓意。这种习俗在汉代逐渐定型,到了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冬至送袜子的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它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敬畏。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一个,标志着一年中白昼时间开始变长,古人认为这是天地间阳气复苏的象征。其次,送袜子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在古代,袜子被视为贴身之物,送袜子不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关怀。

除了送袜子,古人还有许多其他的冬至习俗。比如,冬至祭祖是古人的重要习俗。唐代杜甫《小至》诗曰:“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冬至祭祖是古人的重要习俗,如今身在他乡,也只能遥祭酹酒,表达了杜甫怅然若失的心情。冬至祭祖、扫墓之仪,宋代赵仲修《冬至祀先有感》诗曰:“男儿七尺须如戟,独掩蓬蒿扫纸钱。”明嘉靖江西《南康县志》记载:“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冬至,同姓同宗者依长幼之序祭祖扫墓,在南方地区至今依然盛行。

冬至还是一卷风雅数九的消寒图。数九风俗最早见于南朝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文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唐人薛能的《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诗,有“九九已从南至尽,芊芊初傍北篱新”之句。数九消寒,表达了古人对春天的期盼,宋陈元靓著《岁时广记》卷三十八引《岁时杂记》曰:“鄙俗自冬至之次日数九,凡九九八十一日,里巷多作九九词。”元末杨允孚《滦京杂咏》诗,歌咏了时人“画梅数九”的风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诗人自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佳人晓妆,胭脂染梅,极富韵味。明代文学家谢肇淛著《五杂俎》,记录了当时北京地区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清代士林流行极富文人雅趣的笔墨九九消寒图,徐珂编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自冬至始,日填一划(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字九画(其中“垂”和“风”按当时写法),每天在钩好的轮廓内描上一笔,九字描完,便迎大地回春,风雅至极。清代夏仁虎写有《消寒图》诗,颇有意思,诗云:“亭前垂柳待春风,珍重亲涂一画红。九九图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这首诗,描写了九字消寒图的制作和涂法。九九消寒文化,还演变出文人雅集的“九九消寒会”。清《燕京杂记》曰:“冬月,士大夫约同人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社。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饮酒赋诗,继以射,继以书画。”

冬至还是一缕人间烟火的珍馐香。“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节令食品最典型的是馄饨。古人认为,在阳气始生的冬至食用馄饨,可以支助阳气生长。清人杨静亭在《都门纪略》中诗赞:“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南朝荆楚一带有冬至吃赤豆粥的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赤豆粥以禳之。”江南地方冬至喜食汤圆,清代顾禄在《清嘉录》卷十一中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芽、果、豇 豆沙、萝卜丝为馅”,名曰“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四川地区在冬至这天多杀猪、做腊肉和香肠。广东人冬至喜食鱼脍,又名鱼生,即生鱼片。可见舌尖上的冬至,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不再沿袭冬至送袜子的具体仪式,但这一传统所蕴含的孝道文化却一直延续至今。在冬至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不妨通过其他方式向亲人传递温暖和关爱,让这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