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职场隐私保护:你真的了解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职场隐私保护:你真的了解吗?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18054568_120849454
2.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74811?app=1
3.
http://www.hanpcb.com/archives/1786.html
4.
https://www.anchorwe.com/resources/2e26c77a.html
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03108
6.
https://www.zhonglun.com/research/articles/53911.html
7.
https://www.microsoft.com/zh-cn/security/business/security-101/what-is-insider-threat
8.
https://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451481.html
9.
https://rsj.chengde.gov.cn/cdcy/Article/info.html?cate=38&id=262
10.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60690

在数字化时代,职场人的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员工表示担心自己的工作场所隐私被侵犯。从电子邮件监控到社交媒体分析,从键盘记录到网络摄像头监控,各种技术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用于员工管理。然而,这些看似合理的管理措施,却可能在不经意间侵犯了员工的个人隐私。

01

职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职场环境中,保护个人隐私显得尤为重要和挑战性。个人隐私涉及到个人身份、财务信息、健康状况等敏感数据,其保护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个人权利的保障。在职场中,员工需要意识到个人隐私的重要性,理解隐私泄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02

具体保护方法

个人层面

  1. 了解公司监控政策:首先,员工应了解公司关于电脑监控的相关政策和范围。许多公司会在雇佣合同或员工手册中明确说明监控的内容、目的和方式。知晓这些信息有助于员工理解哪些行为可能被监控,并相应调整自己的工作习惯。

  2. 分清私人设备与工作设备:尽量避免在工作电脑上进行个人活动,如登录社交媒体账户、发送私人邮件或处理个人事务。这些个人操作有可能被公司监控系统捕捉到,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隐私泄露。建议在工作时尽量只使用公司设备处理工作事务,将私人活动留在个人设备上进行。

  3. 使用加密工具保护隐私:如果必须在公司电脑上处理私密文件或通讯,可以使用加密软件或虚拟专用网络(VPN)来加强隐私保护。文件加密工具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使得未经授权的人员无法访问,即便这些数据被监控系统捕捉到,也无法解读其内容。

  4. 避免存储敏感信息:尽量不在公司设备上存储敏感的信息或数据,尤其是财务数据、密码等。如果必须存储,建议将这些信息保存在加密的云存储或外部存储设备中,以减少被公司监控系统访问的风险。

  5. 定期清理工作记录:为了减少被监控软件捕捉到的个人活动记录,员工可以定期清理工作电脑上的历史记录、缓存和其他个人数据文件。这包括浏览器历史记录、聊天记录和邮件等。

  6. 保持工作透明:在某些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保持与公司管理层的透明沟通。如果员工对某些监控措施感到不安,可以向HR或管理层表达自己的顾虑,了解监控的具体目的并提出合理的隐私保护建议。

企业层面

  1. 制定严格的隐私保护政策:企业应制定涵盖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等内容的隐私政策。遵循合法、合理、必要的原则,确保政策详明且严格,保护员工隐私。

  2. 采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使用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对称加密速度快,适用于大量数据加密;密钥交换则可使用安全性高的非对称加密方法。关键在于密钥管理和选择合适的算法。

  3. 开展安全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培训,通过案例分享强化意识。可实施模拟演练,提升员工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

  4. 设立分级访问权限:根据职位与业务需求合理限制员工数据访问权限。将权限分为不同级别,只有核心管理层拥有高级权限。设定准则应依据工作职能和数据敏感度,定期核查更新权限。

  5. 遵守当地法规:企业需深入了解并遵守当地隐私数据安全法规。关注法规适用范围、数据处理规则等要点,确保快速更新法规知识,使员工培训到位。

03

法律法规保障

我国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财产利益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关注,但在对劳动者人格利益的保护上则显得相对不足。目前关于劳动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规则主要集中在隐私权的层面。然而,在信息生活边界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这种单一的隐私权概念已经难以完全涵盖劳动者的个人信息。那么仅仅依靠隐私权的私法路径来保护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益,显然是存在局限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虽然在某些方面上弥补了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的不足,但由于劳动关系的特殊性,这部法律在劳动领域的适用性仍显得不足。因此,有必要从劳动法的角度深入研究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的问题,以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人格利益。

“劳动者个人信息权可以定义为,劳动者对自己个人信息的自主决定权及排除他人不当干涉的权利”[1]。首先,劳动者个人信息权强调的不是对劳动者个人信息的自主控制而是自主决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章1明确指出,个人信息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个人对信息的自主决定权,这显示了信息自决在个人信息权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此外,现代社会中,个人信息往往并不完全掌握在劳动者手中,因此以物权的方式来界定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权并不现实,劳动者本人做不到完全控制个人信息,而且让个人完全掌握个人信息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其次,排除“不当”干涉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认可用人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基于合理的理由进行必要的干预,例如在劳动者求职过程中获取劳动者个人信息等。第二,“不当”的内涵不仅指的是不合法,还包括不合理。这从实际上来看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一种倾斜性保护,大大扩大了劳动者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个体人格常常处于用人单位之下,双方的地位显然不平等。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处理者之间因科技能力的不同,形成了显著的力量差距。这一差距使得在用人单位处理劳动者个人信息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具体而言,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现有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知情同意原则的失效。“由于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劳动者事实上并没有自由意志决定是否同意,采用强化劳动者同意机制的立法模式,不仅未能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反而会加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等”[3]。

04

隐私保护意识培养

  1. 建立隐私、信任与AI治理的桥梁: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欧盟AI法案等法规的不断更新,数据隐私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变。步入2025年,隐私保护专业人士面临的不仅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是要成为变革的引领者。要在这种动态环境中取得成功,他们必须积极应对变化,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推动组织和社会的进步。

  2. 灵活应对技术与法规的变化: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快速发展暴露了静态监管框架的局限性。隐私和AI治理需要能够灵活调整、从全球先例中学习并响应技术发展的法规。创新依赖于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先进技术提供更快、更具创意和效率的解决方案。然而,不同地区的隐私和监管重点各不相同,受到当地习惯、文化背景和法律传统的塑造。这些差异呼吁一种跨学科的合作方法,将文化差异视为隐私和数据管理创新的加速器。

  3. 利用新兴技术强化隐私与伦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提供了强大的解决方案。差分隐私、联合学习和同态加密等隐私增强技术(PETs)越来越被认为是保护敏感数据的同时促进创新的基本工具。随着量子计算逐渐成为现实,数据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现有的加密方法可能会变得过时,使敏感信息面临风险。组织不仅要采用先进技术,还要确保其部署符合伦理原则,强调问责制、透明度和公平性。这种主动的方法将帮助组织构建保护隐私的系统,而不是无意中创造新的脆弱点。

  4. 将隐私设计融入日常运营并培养意识文化:隐私设计(PbD)已经从最佳实践演变为GDPR和欧盟AI法案等法规下的要求。将PbD嵌入到组织流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合规,它需要文化的转变,使隐私成为日常运营和决策的一部分。这包括在整个组织内培养隐私意识,确保每位员工,从开发人员到管理层,都理解他们在保护数据方面的作用。通过创建责任感和信任的文化,组织可以超越形式上的合规,构建尊重隐私的系统和流程。

  5. 跨越国界和学科的合作:隐私挑战日益全球化,需要跨越国界和学科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处理跨境数据流动、解决AI伦理问题还是应对勒索软件威胁,合作对于构建有弹性和有效的隐私框架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挑战,隐私保护专业人士必须积极与技术人员、监管者、伦理学家和其他行业的同行交流。通过促进开放对话、分享见解和协调努力,组织可以发展出解决各种隐私关注的创新方案。这些合作的核心是信任,将不同的观点和优先事项结合在一起,创造共享和可持续的目标。

在职场中,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通过了解风险、采取具体措施、利用法律保障和培养隐私意识,我们完全可以构建一个既符合企业管理需求,又充分保护个人隐私的职场环境。这不仅关乎个人权益,更关乎整个社会对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