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教你识别公益骗局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教你识别公益骗局
近期,多地发生以公益慈善名义进行诈骗的案件,不仅给受害者造成财产损失,也严重损害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提醒公众,要警惕以投资回报、高利等名义的慈善行为,特别是老年人群体,容易受到假冒红头文件和高额返利承诺的迷惑而上当受骗。
公益诈骗的主要手法
公益诈骗手段多样,但常见的套路包括:
刷单返利类诈骗:诈骗分子假冒慈善组织,以捐赠返利、兼职赚钱等名义吸引群众。他们会开发仿冒慈善组织的APP或网页,甚至盗用真实组织的文件和标识,逐步获取受害者信任后诱导转账。
虚拟投资理财类诈骗:以高额收益为诱饵,通过社交软件或婚恋平台宣传虚假投资理财信息。诈骗分子会冒充投资导师,引导受害者在虚假平台投资,初期可能有小额返利,但最终会导致资金无法提现。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虚构国家认可的投资项目,假借“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名义骗取信任。诈骗分子会编造境外援助、国家扶贫款等故事,要求受害者支付解冻费用或投资款。
公益诈骗的典型案例
湖北襄阳的王先生发现母亲参与了一个名为“慈联”的App投资项目。该平台打着“中国慈善联合会”的旗号,声称投资不仅可以做慈善,还可以定期返利。王先生的母亲在几个月内投资了50多万元,平台显示返利已超过170万元,但实际无法提现。经核实,这是一起典型的公益诈骗案件。
如何识别和防范公益诈骗
查验组织合法性:在捐赠前,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cszg.mca.gov.cn)查询该组织是否为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格。
核实项目真实性:对于声称有高额回报的慈善项目,要保持警惕。可通过官方渠道了解项目详情,必要时可向当地民政部门咨询。
识别虚假承诺:任何以慈善名义承诺返利、投资回报的都是诈骗行为。慈善捐赠的本质是无偿的,不存在所谓的“配捐”或“公益理财”。
通过官方渠道捐赠:捐赠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直接将善款汇入慈善组织的官方账户,避免通过个人账户或不明链接转账。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在不明网站或APP上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信息,防止信息泄露被用于诈骗活动。
公益捐赠的正确态度
参与公益事业时,应保持理性和警惕:
- 不要轻信高额返利的承诺
- 不要轻易向陌生人转账
- 不要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捐赠
-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防范意识,让爱心不被利用,让善款真正用于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