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兑韩元汇率上调,中韩贸易额再创新高?
人民币兑韩元汇率上调,中韩贸易额再创新高?
2025年1月2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人民币兑韩元汇率中间价报194.71元,较前一交易日上调15个基点。这一变化不仅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为分析人民币的汇率走势和中韩经济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汇率上调背后: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
此次人民币对韩元汇率的上调,反映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持续向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工业生产、服务业活动等均呈现同比增长的趋势。这使得市场普遍预期人民币的基本面持续向好,进而推动了汇率的上升。与此同时,政府的政策扶持及刺激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的信心。相较于其他经济体,中国的复苏速度显然更为迅速。
中韩贸易额逆势增长,双边关系持续升温
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中韩贸易却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态势。202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3.8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6.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0%(按美元计为3.8%)。其中,中韩贸易额达到2.33万亿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32%。韩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这一增长背后,是中韩两国在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例如,在东北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沈阳作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定位日益凸显。多家韩资银行在沈阳扩展业务,80%的贷款客户为中国企业。同时,中国对韩国公民实施的免签政策也促进了两国人员往来,2024年12月上海浦东机场口岸进出境韩国籍旅客超过13万人次。
汇率变动下的贸易新局:从互补到竞争
然而,中韩贸易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近十年来,两国贸易结构从传统的互补型逐渐转向竞争型。韩国贸易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韩国对华出口十大品目中,半导体、显示器等中间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而到了2024年,汽车零部件、计算机、钢板等产品已被挤出前十,显示器和石油制品的名次也大幅下滑。
与此同时,韩国从中国进口的中间产品规模显著扩大。精密化工原料、工业用电器、干电池及蓄电池等产品新进韩国自华进口十大品目。这反映出中国制造业技术和价格优势的大幅提升,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未来展望:竞争与合作并存
尽管中韩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但两国经济互补性依然存在。韩国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也为两国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可以预见,未来中韩贸易将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谋求共赢。两国应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双边贸易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