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21次登春晚,揭秘东北文化崛起之路
赵本山21次登春晚,揭秘东北文化崛起之路
1990年,一个来自东北农村的小伙子,带着他的二人转艺术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他就是赵本山,一个改变了中国春晚历史的小品演员。从那一年开始,赵本山连续21年登上春晚,创造了中国演艺界的一个奇迹。他的成功,不仅是一个人的成就,更代表了东北文化在全国的崛起。
从农村娃到春晚明星
赵本山的春晚之路始于1988年。那一年,他在哈尔滨分会场录制节目,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播出。这次失败让赵本山意识到,想要登上春晚这个大舞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带着12瓶酒去了北京,想通过送礼的方式争取机会,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就在这时,姜昆发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演员,将赵本山推荐给了中央台。
1990年,赵本山终于登上了春晚舞台,与黄晓娟合作表演了小品《相亲》。这个作品不仅让他一战成名,也奠定了他在春晚的地位。随后的几年里,赵本山陆续与范伟、高秀敏等搭档合作,创作了《拜年》《卖拐》《买车》《心病》《送水工》等经典作品。其中,与范伟、高秀敏组成的“东北铁三角”更是成为了春晚舞台上的黄金组合。
东北文化的崛起
赵本山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东北文化的坚守和创新。他将东北二人转、小品等传统艺术形式融入现代舞台,创造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赵本山的表演不仅让全国观众感受到了东北文化的魅力,更推动了东北文化的全国性传播。
2001年,赵本山创办了本山传媒,开始系统性地推广东北文化。他通过举办“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发掘和培养了大批二人转人才。随后,他又创建了刘老根大舞台,实现了二人转剧场的连锁化和品牌化,形成了完整的二人转产业链。这个行动不仅给他带来巨大利润,也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艺人到企业家的转型
赵本山的商业帝国始于1993年成立的沈阳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他的公司涉足多个行业,包括影视、广告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他甚至进入了煤炭等传统行业,这些经历为他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积累。但真正推动本山传媒走向高峰的是他对二人转艺术的重新包装与推广。
赵本山通过创立本山传媒,将东北传统艺术形式——二人转进行了现代化包装和推广,使之成为了一款具备广泛影响力、跨文化的创作物。赵本山的这一转变不仅给他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为东北地区的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本山传媒的资本触角广泛,不仅涉及二人转产业链,还延伸至文化产业的拓展。除了二人转剧场,赵本山还涉足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广告投放以及剧场运营等多个领域。刘老根大舞台的巨大成功使本山传媒在文化产业中处于一个显著的位置。原“本身传媒”公司于2019年改名为“辽宁民间艺术团”,而当时该团已经拥有了11个全资子公司。所有资产之和接近300亿。
2011:一个时代的结束
2011年,赵本山在辽宁卫视春晚彩排中因高烧39度而意外睡着,这个意外成为了他退出春晚舞台的导火索。尽管身体不适,他依然坚持完成了演出,展现了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但这次事件后,赵本山决定退出春晚舞台,这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赵本山的离开,不仅让观众感到遗憾,也对春晚产生了深远影响。自他退出后,春晚的语言类节目质量明显下滑,观众的期待值也大不如前。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没有赵本山的春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结语:一个时代的印记
赵本山的21年春晚生涯,见证了东北文化的崛起之路。他不仅是一个小品演员,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东北文化的坚守和创新,也离不开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尽管他已经退出春晚舞台,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留在观众心中,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