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深度长文:量子力学中,“意识”真的决定结果吗?(下,共3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深度长文:量子力学中,“意识”真的决定结果吗?(下,共3部)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PKI6U5U0511A3AG.html

量子力学中,“意识”真的决定结果吗?这个问题看似深奥,实则触及了物理学与哲学的核心。本文将通过薛定谔的猫这个经典思想实验,探讨哥本哈根诠释和多世界诠释两种主要观点,并进一步延伸到多意识理论。

通常我们会认为,人类肯定是有意识的,但其他物种呢?比如说猪牛羊猫等动物有没有意识?蟑螂甚至蚂蚁有没有呢?

如果密封箱子里的那只猫有意识,那么这只猫当然不会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了,因为猫自身的观测就会导致波函数坍缩,说白了,自己把自己弄坍缩了。

而如果只有人类这个物种的意识才称得上意识,那么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更大了:人类为何如此特殊,竟然可以把自然界的叠加态弄坍缩?言外之意,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竟然是因为人类的意识!

也就是说,如果意识真的能导致波函数坍缩,那么不仅仅是如今的宇宙,138亿年的宇宙历史都应该是意识的产物。于是矛盾就出现了:当宇宙早期没有生命的时候,就不会有任何东西导致宇宙的“波函数坍缩”,那么当时的宇宙就应该处于完全模糊的状态,就像云里雾里的概率云那样。

而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宇宙中首个意识体的出现,这个意识体在观测的一瞬间,整个宇宙就发生了探索,成为如今的模样。

甚至我们可以推测出,138亿年前宇宙的诞生,就是某个意识体观测了一眼,我们的宇宙瞬间就诞生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对人类的认知将是完全的颠覆,因此哥本哈根诠释在谈论这种问题时,总是会小心翼翼地通过各种方式避开意识的话题。因为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诠释很清楚,在物理学上引入意识这个概念是相当不明智的。

但现实的情况就是,不管愿不愿意,如果对哥本哈根诠释进行刨根问底,最终一定会导向这个结论: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

实际上,物理学家们提出把某个人放在密封的箱子里进行观测这个思想实验,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证明意识对叠加态的影响,而是为了质疑哥本哈根诠释,让这个诠释变得不自洽。如何解释哥本哈根诠释的不自洽呢?

有物理学家就提出了更大胆的多世界诠释

该诠释认为,观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所谓的观测其实是观测者与被观测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必须通过量子力学来描述。其中观测者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与测量仪器没有本质区别,观测行为和结果都是通过量子力学描述的。

而量子力学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叠加态,纠缠态,这些都会导致物体独立性状态的丧失。

还拿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来讲,当我们试图把观测者独立于密封的箱子这个系统时,其实就已经错了,观测者在实施观测的一瞬间就与猫已经整个系统发生了纠缠关系,无论是观测者本身还是猫,都不再具有独立状态。

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想知道“猫到底是死是活?”,问题本身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为什么?

因为无论是观测者还是猫,都不再是独立的,整个系统都发生了纠缠。因此,我们对猫状态的任何描述,其实都需要建立在观测者已经取得了某个状态。

说白了,猫和观测者都是建立在对方状态基础上存在的,两者都相对彼此而存在。通俗来讲就是,整个系统的所有叠加态都存在,只不过是相对观测者存在。

所以,不管观测者在任何时候进行观测,观测者本身的状态已经和猫的叠加态建立了联系,而这一点同样能通过薛定谔方程推导出来。

这就意味着,观测者本身其实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观测的,也是以“叠加态”的形式进行观测,这种叠加态分别对应猫的叠加态。

可能你会觉得这像是在玩绕口令,因此你会提出质疑:我不想了解那么清楚,就想知道,猫到底是死是活?

只能说:我很抱歉。你想知道的“猫”恐怕连它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通俗来讲这只猫变得毫无意义,并没有独立的猫存在,猫只是与整个箱子系统甚至整个宇宙纠缠在一起的波函数罢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不管是猫还是观测者,都无法做到与宇宙环境完全隔绝,即便是你有能力把整个系统的所有物质,包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物质都清除掉,无论如何你都清理不掉引力场,还有其他各种场,当然还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还有,与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全不同,量子纠缠是长程的作用,理论上可以跨越无限远的时空仍旧纠缠在一起。如此一来,整个系统就更不可能完全断绝与宇宙环境的相互作用了。也就是说,系统本身最终必然与宇宙发生作用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进一步讲,宇宙中的所有叠加态都必将与观测者的状态发生纠缠,也就是说,宇宙也有“波函数”,坍缩后的某个宇宙与死猫关联,而另一个宇宙与活猫关联。

从数学范畴来讲,高维度希尔伯特空间中的某个侧面,其实就是宇宙波函数坍缩后的某种结果。当然结果肯定不止一个,可以分为两种,也就是不同的两个世界,所谓的多世界。

而且从数学上分析希尔伯特高维空间,两个世界之间出现重叠的可能性趋于零。说白了,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世界去感知另一个世界。也就是说,不同的两个世界,就像两条平行线那样,永远不可能出现交集。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认为,量子力学其实就是希尔伯特高维空间的矢量描述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经典状态,并且所有的叠加方式其实都是等价的,所以我们自然就可以用任何形式来描述波函数,也就是说,一只活猫或者死猫的状态,完全可以看成是“活猫与死猫”两种猫状态的叠加。

具体来讲就是,波函数就相当于希尔伯特高维空间中的矢量。对于这种说法,可能你不能很好理解,打个比方就更容易接受了。

就像一个高维空间的骰子,骰子的每个面就相当于一个经典世界,而在低维空间的我们只能看到骰子的投影。理论上骰子可以从任何角度投影到低维空间,而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某个较低,低维空间的我们才能看到骰子某个确定的面,在其他任何角度我们看到的都是骰子很多面的叠加状态。

理论上分析,我们看到某个确定面的概率是很低的,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很多面的叠加。

可以看出,按照多世界诠释,根本就不会存在叠加态坍缩为确定态的过程,因为叠加态的所有可能性其实都发生了,每个世界中不同的“你”其实都见证了每种可能性的发生。

那么,问题又来了,哪个世界的“你”才是“真正的你”呢?由于每个世界的“你”都有意识,所以最终就会演化为“多意识”的问题。

但是意识之所以能成为意识,最关键的一点是它必须是确定的,经典的,能够认知自我的。否则一个与外界纠缠在一起的不确定意识,根本不可能区分那个是“自我”,这样的“意识”当然算不上意识。

也就是说,多世界其实是存在的,多世界诠释中的叠加态和不确定性是很真实的,与我们生活的确定经典世界同样真实。不同的是,多世界是从不同角度观测,导致宇宙波函数坍缩而形成的不同侧面。

从数学范畴来讲,非经典的所有侧面所对应的状态都无法形成自我意识,当然也不可能存在意识了。而那些能够被认知的侧面,一定是在确定意识的视角下出现的。

所以,多意识理论认为,其实世界并没有发生分裂,发生分裂的只不过是观测者的意识,是意识本身从不同视角观测,导致波函数坍缩之后,观测到的不同结果而已。而“你”只是随机选择某个观测视角,看到了某个结果罢了。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多世界诠释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未来世界的分支,又该如何解释量子力学中的概率问题呢?

多世界诠释认为,我们并不能预测我们本身会出现在哪个分支世界,这也是不确定性和概率的根本所在。

这里有一个“后观测过程”,什么意思呢?

退相干是瞬间完成的(退相干,通俗来讲就是量子系统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退出“量子效应”),通常在10的负20次方秒就完成了,说白了,在如此短的世界里,世界分支就形成了,确定了。但是人们意识的产生比退相干的速度要更慢,通常只有毫秒级别。

这就意味着,在我们观测之后的某个瞬间,其实世界分支已经形成了,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过了很长时间(当然这里的“很长时间”只相对于退相干的瞬间而言)我们才会意识到我们自身出现在哪个世界分支。这就是我们会看到概率和不确定性的根源所在。

也就是说,按照多意识理论,人们观测到的每种结果,其实都是我们某个意识观测的某个视角而已。在意识选择观测视角时,其实就等同于定义了自我。

所以说,“我”到底是什么?首先“我”必定是某种自我意识,然后这种自我意识又必定是完全区别于外界,同时也是确定的东西。否则,如果“我”与整个世界纠缠在一起,“我即世界,世界即我”,那么就不存在“我”的概念了,而整个世界也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从以上概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个世界中的量子力学肯定是不自洽的。这就意味着,如果量子力学是一个普适的理论,那么多世界就必然存在。如果多世界不存在,量子力学自然也就不自洽了。

这种不自洽可能体现在,比如说我们一定需要独立于量子力学之外的某个观测者。说白了,量子力学不可能在自洽的同时,去描述使用量子力学的观测者。

说到底,在单个世界量子力学自洽性和多世界诠释中,我们只能选择一个!

量子力学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个事件在这个世界发生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其实这种问题如果到了多世界诠释里,就会演变为“在所有的世界分支里,哪个我才是真的我呢?”

从多意识理论中,又会演变为:在所有的意识分支里,该如何准确定义我自己呢?

这种问题继续讨论下去,有可能会偏离主题,甚至上升到哲学领域。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因为“我”这个概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概念,而就是因为我们对“我”这个字太熟悉了,以至于完全把它忽略了。

其实这就涉及到哲学上的“自我定义”思想,而这种思想在逻辑上一定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的世界一定是不确定的,是有概率的。

而当我们以“我”的角度来观测时,所谓的意识坍缩与多世界理论或者多意识理论其实已经融为一体了。因此,当我们抛开所谓的“客观现实”,从“我”的视角来审视一切,多世界理论与单世界理论这个两个原本看起来完全无法兼容的概念,最终竟然会保持出奇的一致和协调!

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