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推荐:淮安钦工肉圆的三百年传奇
舌尖上的中国推荐:淮安钦工肉圆的三百年传奇
在最新一期的《舌尖上的中国》中,一道来自江苏淮安的传统美食——钦工肉圆,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鲜美的口感赢得了全国观众的青睐。这道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名菜,不仅承载着淮安的饮食文化,更见证了中国美食的传承与创新。
一段始于治水的美食传奇
钦工肉圆的故事要从清朝康熙年间说起。当时,淮安境内洪水泛滥,影响京杭大运河通行,朝廷派钦差大臣前来督工治水。为了鼓舞军民士气,钦差大臣命人在现场支起大锅,将当地盛产的黑猪后腿瘦肉用铁棒擂成肉糊,油炸或水煮成圆形供治水军民食用。这种色鲜味美的食物深受大家喜爱,因形似团状,故称之为“坨子”。治水成功后,为纪念钦差治水之功,当地人将治水驻扎之地命名为钦工镇,将“坨子”正式取名为钦工肉圆。
独特工艺造就非凡美味
钦工肉圆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选用当地优质黑猪的后腿瘦肉,用重达两公斤的铁棒反复捶打。这种独特的捶打方式能够不破坏肉纤维,使肉圆更加鲜嫩可口。在捶打过程中,厨师需要不断观察肉质变化,确保肉糜的质量。最后,将肉糜制成圆形,通过油炸或水煮的方式烹制而成。
钦工肉圆的口感独特,光滑细嫩且富有弹性,色白汤浓,味道鲜美,爽而不腻。正如当地流传的民谣所唱:“钦工肉圆光又圆,吃在嘴里嫩又鲜。夹在筷子院外撂,落到地上跳三跳。”这种独特的口感和外观,使其成为淮安美食中的一颗明珠。
从贡品到世界美食
钦工肉圆的历史地位不凡。早在清朝,它就被列为贡品,进献给皇上品尝。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在宴席上特意安排了这道美食。进入现代,钦工肉圆更是屡获殊荣:1999年被授予“江苏十大名菜”称号,2008年被评为“淮安十大美食品牌”,2011年入选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淮安这座“世界美食之都”的代表性美食,钦工肉圆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价值享誉全国。如今,这道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美食,正以更加创新和多元的方式,继续书写着它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