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克贝塔》:一部动画片的诞生与影响
《舒克贝塔》:一部动画片的诞生与影响
《舒克贝塔》是一部改编自郑渊洁同名童话的动画片,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于1989年12月首播。这部13集的动画片讲述了两只小老鼠——飞行员舒克和坦克手贝塔的冒险经历,不仅获得了多个奖项,还在央视多次重播,深受观众喜爱。
创作背景:从童话到动画
1983年,童话作家郑渊洁创作了《舒克和贝塔历险记》。据郑渊洁回忆,舒克和贝塔首次碰面发生在1983年12月30日。1987年,编剧姚忠礼四岁的儿子听了这个故事后深受感动,姚忠礼也看中了这个故事背后打动人心且符合时代潮流的主题,很快便完成了剧本的创作。
制作历程: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系列片生产历史并不长,规模也不大,因此无法像一些国家那样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他们的前期工作有一套完整的团队,导演负责总体构思和画面分镜头,而其他设计稿、摄影表、形象转面图、拍摄技术处理等工作则由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然而,《舒克和贝塔》制作团队在进行前期准备时,并没有一支精干的队伍,许多工作都需要导演亲自处理,使得工作变得非常辛苦。
这部动画聘请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级美术设计师刘泽岱,负责全片的造型设计和景物的风格草图绘制。刘泽岱运用充满童趣的漫画风格,塑造了动物拟人化的形象,为这部系列动画片增添了光彩。严定宪和林文肖需要完成每一集300多幅画面的分镜头台本,设计稿,详细写出每个镜头的摄影表,画出角色形象转面的标准图,并为每集提供一份“导演阐述”,作为执行导演的工作依据。这些任务需要同时进行,不能间断。两位老艺术家对比了系列片与艺术性短片创作过程中各个工作环节的异同,并根据需求学习国外动画生产的先进经验,改进工作方法,统一安排制片进度,减少后期增补调整,提高工作效率,使其更符合系列片的生产规律。在绘制该片的分镜头台本时,严定宪和林文肖两位导演希望尽可能考虑得仔细周到,一旦定稿就尽量保持稳定不变,避免在绘制后进行修正和反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根据各自的长处分工合作,互相补充,统一认知后一起在家闭关画分镜头台本。
社会影响:时代的印记
《舒克和贝塔》的播出恰逢中国动画产业的重要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动画电影产业不断扩大和转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电影制作量大幅增加,这得益于与国外动画厂商的经验交流、数字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生产单位的多元化发展。在这个时期,中国动画影坛仍然涌现出许多艺术短片佳作和动画系列片。这些作品吸收了国外的创作理念,既有实验性的、追求形式美的作品,也有专门给成人观看的哲理作品,还有一些在儿童题材基础上有所突破的作品。《舒克和贝塔》就是其中之一。
1990至1991年,前六集的制作顺利完成。1990年,前三集举行试映并收获很好的反响,1991年3月30日,获第四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美术片(1-3集)以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盐童奖”优秀美术片奖(1-2集)。1992年底,完成了全部13集的制作。1992年9月14日起,《舒克和贝塔》的前十集于第二届全国影视动画展播中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全国公映,并在同年11月的评选中获三等奖和音乐奖。1996年获第一届上海市优秀少儿读物评选奖励活动影视类二等奖。90年代中期之后,该动画片也以电视动画的形式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及综合频道的《动画城》栏目多次重播。
经典传承:从荧幕到银幕
2023年12月30日,动画电影《舒克贝塔·五角飞碟》正式上映,上映不到一个月时间累计票房突破5000万大关,并被评为“必看的亲子跨年动画电影”。这部电影延续了2019年新版动画剧集中角色3D的形象,更加符合当下小朋友们的审美。为了顺应时代变化,电影还增添了许多有趣的现代科技元素,这些富有科技感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使故事充满吸引力。
《舒克贝塔》不仅是一部动画片,更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它见证了中国动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承载了无数观众的美好记忆。这部作品的成功,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动画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