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笔下的“狂风暴雨”: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笔下的“狂风暴雨”: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引用
网易
9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42D8D60541I88W.html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02A0137L00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SBOKQI0541HAV1.html
4.
https://www.sohu.com/a/819968373_121124718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06A01G8W00
6.
https://m.qidian.com/ask/qfoamurrhur
7.
https://m.qidian.com/ask/qurammiiqgt
8.
http://www.chinasshw.com/index/index/show/cid/32/id/42217.html
9.
https://su.zupu.cn/gushi/612070.jhtml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绘的西湖暴雨景象,短短四句诗,却将夏日暴雨的瞬息万变刻画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位文学巨匠,苏轼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成就卓著,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描写自然景象的佳作。

0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暴雨中的西湖

这首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诗中所写的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位于西湖边,是吴越王钱弘俶所建。诗中描绘了西湖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迅速蔓延,但还未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白花花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跳跃着,纷纷扬扬地落入船中。这两句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乌云比作翻墨,将雨点比作跳珠,形象地展现了暴雨来临时的景象。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忽然间,一阵狂风从地面席卷而来,将乌云吹散,雨过天晴,望湖楼下,湖水映着天空,水天一色,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种从暴雨到晴空的转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苏轼观察的细腻。

02

《有美堂暴雨》:钱塘江畔的壮观景象

另一首描写暴雨的名作是《有美堂暴雨》,这首诗创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展现了更为壮观的自然景象: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一声惊雷仿佛从游人的脚下响起,浓重的乌云笼罩着有美堂,怎么也驱赶不散。远处的天边,狂风裹挟着乌云,将海水吹得如同高山般直立,暴雨从浙东越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这种景象何其壮观!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暴雨过后,西湖的水面如同盛满酒的金樽,波光粼粼,雨水敲打在山林中,如同羯鼓般激切。诗人甚至想象着唤醒李白,用泉水洒在他的脸上,让他也来欣赏这如同倾倒了鲛人宫室、洒遍珍珠美玉般的奇景。

03

苏轼笔下的自然之美

苏轼之所以能如此生动地描绘自然景象,与他的艺术特色和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画家,他将绘画的技巧融入诗词创作中,善于运用色彩和线条描绘自然景致。在他的笔下,自然景象不再是简单的写实,而是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苏轼的生性豁达开朗,豪迈不羁,他欣赏疾风暴雨,也勇于面对风雨,他赞美疾风骤雨,也是抒发自己的无所畏惧的人生情怀。这种性格特征也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使得他的作品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格之美。

04

结语

苏轼笔下的“狂风暴雨”,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他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完美融合,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动人的诗画。当我们再次读到“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时,仿佛能感受到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也能体会到苏轼面对自然时的那份从容与豁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