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学习:打破聋哑人社交壁垒的神器
手语学习:打破聋哑人社交壁垒的神器
“你都会说话,怎么会听不见?”“你不是带了助听器吗?我说话你怎么不理我?还是你不想搭理我?”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言语,却深深伤害着听障人士的心灵。
在中国,有2780万听障人士,占全国残疾总人数的30%以上,相当于每50个人中就有一位听障人士。他们不是不想回应,而是真的听不见;他们不是不想交流,而是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达。这种沟通的障碍,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更让他们在社交中屡屡受挫,甚至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
手语,作为听障人士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掌握它不仅可以改善听障人士的社交状况,更能让健听人更好地理解这个特殊群体。然而,手语学习并非易事。它不仅包括手势,还涉及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是一门完整的语言体系。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AI技术开始应用于手语识别领域。专家们通过计算机视觉和语言学技术的结合,致力于开发自动识别手语的系统。田英利教授团队的手语识别系统在疫情期间的远程测试中发现,系统的有效性可能更依赖于上下文语义理解,而非细致的多层标注,这一发现为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手语识别仍面临诸多挑战。苏剑波教授指出,手语识别的复杂性远超人脸识别,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目前,国内虽然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进行相关研究,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应用场景如政府机关职员或医院中医生与聋哑病人的交流,所需的语料库相对有限,侧重于典型词汇的表达意图或含义,而非全面的语言学研究。
在教育领域,手语推广也取得了一定进展。2025年是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在特殊教育学校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的通知》的关键节点。山东省菏泽市特殊教育中心以聋校各学科教材为内容,提出了建设聋校课本手语资源库的方案。资源库的建设由全校参与者分工合作,划分为统筹组、出镜组、意见组和技术组。学校管理层作为统筹组,负责责任划分、人员调度等;出镜组由手语动作标准、亲和力突出的教师组成;聋校全体课任教师组成意见组;技术组负责影像设备和后期图像处理。建设过程中,学校强调确保录制视频的整体观赏效果,让每一个手语动作都能做到有典可依、有据可查,手语动作的手势参数做到精细。特别是语文学科中课文的手语翻译,教师不仅要手势动作准确自然,还要根据课文内容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配合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达到丰富逼真的效果,符合手势表达的内容。同时将语句以字幕形式放在视频底部,做到文字与手语的校对互照,满足聋人最大化利用视觉获取信息的需求。由最初的手机拍摄到专业化高精度拍摄,聋校课本手语资源库项目组经历了数次总结座谈会,共同讨论商议改进的措施。教育部等部门研究制订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开发特殊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指导意见的颁布使得我校项目组成员进一步坚定了完成这项艰巨的数字工程的信心。历时一年,手语词汇量最多的语文课程手语资源库录制完毕,其余学科相继跟进,数字化的浪潮在学校不断掀起。
然而,手语推广仍面临不少挑战。目前,我国针对聋人手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出品的“国家通用手语词典”App,该软件可通过搜索中文字词对手语进行检索,用户可以通过观看图解和视频的形式学习和理解手势语。二是由国内科技企业研发的手语翻译数字人“小莫”,它以通用手语的大数据为基础,具备手语识别和手语播报的双重功能,让聋人的内心世界更容易被这个社会所理解。广大聋人亟须从旧版手语向通用手语学习、过渡,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将对通用手语的推广从娃娃抓起。2017年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发布,相较于有盲文版本的盲校教材,该教材缺少配套的手语版本,这也是当前聋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
对于想学习手语的人来说,现在有了更多的资源和渠道。智慧职教MOOC平台提供了手语学习的在线课程,通过AI学习助手、知识图谱等智能工具,帮助学习者更高效地掌握手语。此外,还有专门的手语学习APP和社交媒体平台,为手语学习者提供交流和实践的机会。
学习手语,不仅是掌握一门新的沟通方式,更是对听障人士的一种理解和尊重。它能帮助我们打破与听障人士之间的沟通壁垒,让这个世界上多一份理解和包容。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双手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听障人士也能享受到平等交流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