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肾衰竭会好吗?症状、原因、饮食禁忌、治疗选项
慢性肾病、肾衰竭会好吗?症状、原因、饮食禁忌、治疗选项
慢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慢性肾病的定义、症状、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日常注意事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肾脏的结构及功能
当我们摄入饮食、营养物质后,水溶性的废物排除即由肾脏负责,固态废物则是靠大便排出。若肾功能不好时,将会导致肾衰竭,造成尿毒积累,患者出现水肿、酸碱不平衡,以及酸中毒等现象。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位于后腰部两侧,呈豆状,结构可以分为三层:
- 肾皮:最外层,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 肾髓:位于肾皮内侧,由集合管、肾盏、肾盂组成。
- 肾窦:位于肾脏中央,含有肾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元。每个肾元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 肾小体:由毛细血管和包膜组成,是血液过滤的场所。
- 肾小管:由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组成,是尿液形成的场所。
肾脏的功能是什么?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此外,肾脏还具有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调节血压、分泌激素等功能。
- 清除体内代谢废物:肾脏可以过滤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酸酐、尿酸等代谢废物,并将其排出体外。
- 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肾脏可以调节尿液的排量,以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 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肾脏可以调节钠、钾、氯、钙、磷等电解质的排泄,以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
- 调节血压:肾脏可以分泌肾素,调节血压。
- 分泌激素:肾脏可以分泌红细胞生成素、促钙素原等激素,调节骨髓造血和骨骼代谢。
怎么样算慢性肾病?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又称慢性肾衰竭(Chronic kidney failure),指肾脏功能逐渐丧失,肾脏的功能是过滤体内的水分和多余液体,形成尿液,当慢性肾病发展到后期时,体内体液、电解质和代谢废弃物含量都会达到危险的程度。
慢性肾病的定义是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超过三个月以上。根据肾小球过滤率(GFR)将慢性肾病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 | GFR数值 | 说明 |
---|---|---|
第一期 | GFR ≥ 90 | 轻度肾脏损伤,肾脏功能正常,治疗目标:阻缓肾功能恶化 |
第二期 | GFR = 60-89 | 中度肾脏损伤,肾脏轻度受损,治疗目标: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减缓肾功能恶化 |
第三期 | GFR = 30-59 | 中度慢性肾衰竭,肾脏功能中度受损,治疗目标: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减缓肾功能恶化,及进入末期肾病,慢性肾衰竭的合并症的预防和处置 |
第四期 | GFR = 15-29 | 重度慢性肾衰竭,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治疗目标:减缓进行到第五期肾病变、选择接受肾脏替代疗法之模式及治疗 |
第五期 | GFR ≤ 15 | 末期肾病变,肾脏无法正常运作,出现尿毒症状,可能需要血液透析(Hemodialysis,俗称洗肾) |
肾病的发生原因?
肾病可以根据其病因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病类型:
- 先天性肾病:这些疾病是遗传的,通常在出生时或儿童早期出现。最常见的先天性肾病是多囊肾病,其特征是肾脏中形成许多囊肿。
- 原发性肾小管间质肾病:这些疾病影响肾脏的肾小管和间质。肾小管是肾脏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水分。间质是肾脏中包围肾小管和血管的组织。原发性肾小管间质肾病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和药物毒性等。
- 继发性肾病:这些疾病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和狼疮。它们是慢性肾病最常见的原因。
- 血管性肾病:这些疾病影响肾脏的血管。高血压是血管性肾病的最常见原因。
肾病的症状
慢性肾病的症状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尿液异常:尿频、尿急、夜尿、血尿、蛋白尿、泡沫尿等。
- 全身症状:疲劳、虚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贫血、皮肤瘙痒、水肿、高血压、心律不齐等。
- 代谢异常:高血脂、高磷、高钾、骨骼疾病等。
以下是一些不同病程分期的具体症状描述:
- 慢性肾病初期:此阶段肾脏仅小部分受损,故仍能发挥代谢功能,亦无明显不适症状。然而,患者在排尿状况上会出异常状况,包括容易出现泡沫尿、夜尿、多尿等,且会检测出血尿、蛋白尿等问题。
- 慢性肾病中期:此阶段患者的肾功能已严重受损,仅剩正常人的15至59%,即便接受治疗也难完全康复。这些段的患者因肾功能不良影响红细胞生成,会出疲乏、虚弱、头晕等贫血症状,也会对性功能造成影响。此外,因肾代谢不良也容易出高血压、高血脂、水肿、骨头酸痛、皮肤瘙痒等多症状。
- 慢性肾病末期:末期患者的肾功能已不足15%,代表肾脏已无法有效代谢以及维持体液平衡,故会伴出尿毒症的现象,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律不齐、水肿、疲倦、易喘等症。
肾病的高风险族群
慢性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
- 糖尿病:糖尿病会损害肾脏的过滤能力。
- 高血压:高血压会损害肾脏的血管。
-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会损害肾脏的血流。
- 吸烟:吸烟会损害肾脏的血管。
- 肥胖:肥胖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 种族和民族:非裔美国人、美洲原住民和亚裔美国人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更高。
- 家族病史:如果您的家人中有慢性肾病病史,那么您患病的风险更高。
- 肾脏结构异常:出生时肾脏有缺陷的人患慢性肾病的风险更高。
- 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肾脏功能会自然下降。
肾病的自我检查及诊断方法
自我检测
为了帮助民众早期发现肾病,台湾肾病医学会提出“肾脏检验五口诀”,简洁易记,方便民众自我检测。
- 泡:泡泡尿,指尿液中有泡沫,且泡沫不易消散。蛋白尿是肾病的常见症状,蛋白质是体内较大的分子,正常情况下不会随尿液排出。当肾功能受损时,蛋白质会从尿液中漏出,形成蛋白尿。
- 水:水肿,指身体组织中积聚过多的水分,导致肿胀。下肢水肿是肾病的常见症状,因为肾功能受损时,无法有效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导致水肿。
- 高:高血压,指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高血压是肾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肾病的常见并发症。高血压会加速肾损害。
- 贫:贫血,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携氧能力不足。贫血是肾病的常见症状,因为肾会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当肾功能受损时,EPO 分泌减少,导致贫血。
- 倦:倦怠,指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倦怠是肾病的常见症状,因为肾功能受损时,无法有效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导致疲劳。
诊断方式
慢性肾病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几方面:
-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您的个人和家族病史,包括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以及是否有使用可能损害肾的药物。
-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您的血压、脉搏、体重、水肿等指标,并可能进行心脏、肺部和其他器官的检查。
- 尿检:尿检可以检测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尿素、肌酐等指标,异常结果可能提示肾损害。
- 血检:血检可以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血钾、血磷等指标,肾功能受损时这些指标会升高。
- 影像检查:肾超声、CT、MRI等影像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肾的结构和功能,并可能发现肾损害的病因。
慢性肾病治疗方式:药物、血液及腹膜透析、肾移植
慢性肾病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治疗来控制其进展并减轻症状。治疗方法取决于肾损害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原因。
- 控制基础疾病:如果您的慢性肾病是由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引起的,控制好这些疾病可以延缓肾功能恶化。
-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来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并治疗肾损害引起的贫血、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 饮食疗法:慢性肾病患者应遵循低蛋白、低磷、低钾、低钠的饮食疗法,以减轻肾负担。
- 透析治疗:如果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来清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液体。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
- 肾移植:对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肾移植可以提供新的肾,恢复肾功能。
药物治疗
- 高血压药物:可帮助降低血压,减少肾损害。
- 降胆固醇药物: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
- 治疗贫血的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
- 利尿剂:利尿剂可帮助去除体内的多余水分,减轻肿胀和高血压。
- 磷酸盐结合剂:磷酸盐结合剂可与食物中的磷酸盐结合,并将其排出体外。高磷水平会损害骨骼和心脏。
肾移植
肾移植是肾替代疗法中效果最好的,也是最接近正常生活的治疗方式。肾移植是指将健康的肾移植到患者体内,代替原本受损的肾。肾移植的来源可以是活体捐赠或尸体捐赠。活体捐赠者必须是患者的五等亲内血亲或配偶,且自身健康状况良好。尸体捐赠者则是脑死患者的捐赠。肾移植的成功率很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也较好。肾移植的优缺点包括:
- 可以恢复肾功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 不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 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肾移植的缺点包括:
- 需要等待捐赠者,供需紧张。
- 需要终身服用抗排斥药物,可能引起副作用。
- 存在手术风险和移植失败的风险。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又称为洗肚子)是一种利用腹膜进行血液净化的治疗方式。腹膜是覆盖在腹腔和内脏器官表面的薄膜,具有半透膜的特性,可以让小分子物质(如水、尿素、电解质等)自由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血细胞等)则无法通过。在进行腹膜透析之前,需要先在腹部开刀植入一根导管,将透析液注入腹腔。透析液会在腹腔中停留一段时间,吸收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然后排出体外。腹膜透析可以分为连续性可携带式腹膜透析和自动腹膜透析两种。连续性可携带式腹膜透析需要患者自行操作,每日更换透析液 3 至 5 次。自动腹膜透析则由机器自动进行透析,通常在夜间进行。腹膜透析的优缺点包括:
- 可以在家中进行,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
- 相对舒适,对患者的影响较小。
- 保存了残余肾功能。
腹膜透析的缺点包括:
- 需要每天进行多次透析,操作较繁琐。
- 存在感染的风险。
- 可能导致腹膜硬化、隧道感染等并发症。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又称为人工肾)是一种利用人工肾进行血液净化的治疗方式。人工肾又称为透析器,由半透膜材料制成,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则无法通过。在进行血液透析之前,需要先在手臂上建立动静脉瘘管或人工血管。透析时,患者的血液会通过导管流入透析器,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会被过滤出来,净化的血液再流回体内。血液透析通常每周进行三次,每次约 4 小时。血液透析的优缺点包括:
- 透析效果好,可以清除大量的废物和多余的液体。
- 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血液透析的缺点包括:
- 需要每周到医院进行3-4次透析,不方便。
- 可能导致血管通路感染、栓塞等并发症。
- 长期透析可能导致贫血、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对于慢性肾衰竭末期患者来说,透析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手段。然而,许多患者对透析治疗存在误解,认为透析是不可逆的,因此会抗拒透析治疗,即使没有经济问题也会拖延。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事实上,一些慢性肾衰竭末期患者在透析治疗一段时间后,肾功能会稍微回到可以停止透析治疗的程度。这被称为肾功能部分恢复。根据研究,约有 10% 至 20% 的透析患者可以实现肾功能部分恢复。肾功能部分恢复的患者可以摆脱透析治疗的束缚,恢复正常的生活,这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慢性肾病治疗费用
根据健保署统计,台湾末期肾病患者已超过10万人,超过九成都得洗肾,平均每人每年的健保医疗费是74万元。而成功接受肾移植的人,一年仅300-400人,每人每年的医疗费用约36万元,案件数非常少。
慢性肾病的居家注意事、饮食禁忌
- 饮食控制:慢性肾病患者可能需要限制蛋白质、磷、钾和钠的摄入量。营养师可以帮助制定适合的饮食计划。
- 慢性肾病患者每天的盐分摄入量应不超过 6 克。应避免添加盐分的产品,少吃微波食品、罐头汤品、速食、咸的零食、罐装蔬菜、加工肉品和起司。
- 慢性肾病患者应选择低钾食物,例如苹果、高丽菜、胡萝卜、青豆、葡萄、草莓等。
- 当肾功能受损时,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的负担。慢性肾病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应根据肾功能的严重程度进行限制。
- 戒烟:吸烟会损害肾并加速疾病进展。
- 规律运动:定期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压、改善心脏健康和减轻疲劳。
- 控制血糖:糖尿病是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血糖水平可以帮助保护肾。
文献参考
- 许育瑞。认识慢性肾病,三军总医院肾内科。
- 张浤荣、Anpei。认识慢性肾病,中山医讯。
- 陈殷正(2021)。末期肾病的透析治疗,卫生福利部台北医院。
- 詹沛慈。慢性肾病,恩主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