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均衡饮食如何助力延长寿命
专家解读:均衡饮食如何助力延长寿命
“通过食物多样、能量平衡的平衡膳食,可以有效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并提升整体国民的健康水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如是说。作为国家卫健委公共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丁钢强带领团队在营养学领域深耕多年,其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均衡饮食不仅能够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还能够延长寿命。《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适量少吃可以延长动物的寿命10%,如果同时注意进食时间,则可以将寿命延长高达35%。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理解饮食与寿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案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的数据,日本的人均预期寿命高达84.6岁,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与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有关。他们倡导“八分饱”的饮食理念,避免过度进食,同时注重食物的多样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了他们的长寿优势。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均衡饮食呢?专家建议,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不应少于12种,每周则应达到25种以上。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采用“餐盘法”来规划每一餐的饮食结构:将餐盘分为四部分,其中一半用于放置蔬菜和水果,四分之一用于蛋白质来源(如豆类、海鲜、去皮鸡肉等),剩余四分之一则用于全谷物。
在摄入量的控制上,需要区分“食用分量”和“摄入分量”。食用分量是指通常情况下一份食物或饮料的量,而摄入分量则是指个人实际选择的食物量。例如,一杯西蓝花是一个标准食用分量,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摄入量。合理的摄入分量应该基于个人的热量需求、年龄、性别、体重以及活动量等因素综合考虑。
此外,饮食中还应注意摄入一些“长寿物质”,比如类黄酮。这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存在于许多植物性食物中,如洋葱、蓝莓、橙子等水果蔬菜,以及豆制品和各种茶叶。研究表明,每天摄入500-600毫克的类黄酮,可以有效预防疾病,有助于延长寿命。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 每餐吃到八分饱即可,避免过度饱腹感
- 保持一日三餐的规律性,不要随意减少餐数
- 确保主食和肉类的合理摄入,不要盲目追求低碳水或无肉饮食
- 多选择新鲜食材,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
- 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摄入量,如糖尿病患者应以蔬菜为主,减少奶类摄入
随着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8.3岁,健康饮食习惯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均衡饮食,我们不仅能改善当前的健康状况,还能为未来的长寿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从每一餐做起,为自己的健康投资,为生命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