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揭秘:太保鼎、玉壶春瓶、雪景寒林图
天津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揭秘:太保鼎、玉壶春瓶、雪景寒林图
天津博物馆作为天津市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近20万件文物及20万册图书资料,其中不乏国宝级珍品。在众多珍贵文物中,西周太保鼎、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和宋范宽《雪景寒林图》被誉为镇馆之宝,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工艺的重要史料。
太保鼎:梁山七器的唯一国内珍存
太保鼎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精品,现藏于天津博物馆。与常见的古朴厚重的青铜方鼎不同,这只方鼎体积小巧,装饰却极具匠心。鼎腹呈浅长方形,折沿上立耳,鼎足细而高。鼎体四边装饰夸张的扉牙,四面装饰兽面纹和垂叶纹,每只鼎耳上趴着两个身似虎、长垂角的怪兽,鼎足根部装饰兽面,中部又有轮状装饰。装饰繁缛的太保鼎在西周早期格外显眼。
太保鼎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美的工艺,更在于其历史背景。鼎内壁铸有三字铭文“太保铸”,在西周初年,有资格被称作“太保”的只有大名鼎鼎的召公爽。召公为与周王室亲近的姬姓贵族,历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为周革商命立下大功,在周武王死后,更与周公旦、姜太公挽狂澜于既倒,共同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叛乱,拯救了新生的周王朝。由于此时成王仍然年幼,因此召公就肩负起教导天子的责任,因此获得“太保”称号。晚年,成王为报答召公爽的大功,将召公长子克分封于燕,召公参与了西周初年几乎所有大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周王朝的缔造者之一。或许正是因为召公功勋卓著且寿命很长,因此在青铜器铭文之中召公出现次数远多于周公旦,更不用说和几乎没有在金文铭文中留下任何记录的姜太公比了。太保鼎正是这位传奇人物留下的自用器物之一,价值难以估量。
太保鼎的发现要追溯到清咸丰年间,在山东省寿张县梁山下出土了七件西周青铜器,即著名的“梁山七器”。除太保鼎外,其他六器要么流落海外,要么踪迹不明,令人扼腕。当年发掘于梁山之后,太保鼎历经多位藏家之手,为北洋巨头徐世昌所藏,1958 年终被徐世昌的后人捐赠给国家,成为目前唯一一件在国内可以见到的“梁山七器”。
玉壶春瓶:举世孤品的珐琅彩绝唱
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是天津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这件玉壶春瓶高16.3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5厘米,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小撇口,长颈,腹部下端丰满,圈足。瓶胎质细腻洁白,胎体轻薄,釉面莹润如玉,上用珐琅彩绘画。颈部用蓝料彩绘上下两组蕉叶纹,腹部珐琅彩绘芍药雉鸡图:两只雌雄雉鸡栖身于山石上,彼此相偎,作态亲昵,周围衬以芍药花及秋季花草。空白处墨彩题诗:“青扶承露蕊,红妥出阑枝。”引首朱文“春和”印,句尾白文“翠铺”朱文“霞映”二方印。瓶底赭彩四字方款“乾隆年制”。这件玉壶春瓶,构图十分精美,芍药雉鸡寓意金鸡富贵,有吉祥的含义。画工精细入微,绘画图案取自清代宫廷画家的手稿。此瓶集诗、书、画、印于一身,有如一幅展开的画卷,称之国宝名副其实。
这件国宝级文物不仅艺术价值极高,其收藏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津文物局仅花费13000元人民币就从民间购得此瓶,而如今其价值已飙升至约1.5亿元人民币,堪称文物投资的经典案例。
《雪景寒林图》:北宋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雪景寒林图》是宋代画家范宽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这幅画作高近2米,宽1.6米,是一幅长轴巨幅全景式山水画,由三幅绢本拼接而成。画如其名,《雪景寒林图》主要展现了秦陇山川在雪后初晴之时的磅礴气象,枯木萧瑟,寒林深远。
画作采用全景式构图,画面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画中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山坳间村居房屋,隐约可见一人启门而望,仿佛在观赏萧寺雪景。与村居寒林相连有溪径木桥,桥下水浅沙平,溪水从远处萦回而下汇成一片。在山涧中时有风吹落雪升腾的烟雾,为宁静的冬景平添了几分生动。
这幅画作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都极为珍贵。清代著名收藏家安岐曾在其著作《墨缘汇观》中赞其为“宋画中当为无上神品”。作为“北宋山水三大家”之一,范宽代表了北宋山水画作的最高艺术成就,他的传世画作极为稀少。此外,北宋的“巨嶂山水”是山水画过渡转型时期的标志。山水最早大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从五代时期开始,山水画渐渐成为绘画的主体。宋人郭若虚就画作的演替曾说“若论山水,则昔不如今”。“北宋山水三大家”着力通过绘画表达山水之美,在遵从自然、注重写生的基础上,从自身艺术思考和探索出发,赋予自然山水以不同特色,并通过描绘自然来传达画家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画作的流传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根据《宣和画谱》记载,这幅画早期收藏于宋代宫廷。在南宋周密撰写的《云烟过眼录》中记载,曾见“范宽雪景五幅,阔景甚伟”。周密并未提及名称,仅统称为“雪景”,是否包括《雪景寒林图》,尚无法确定。但可推测,这幅画可能在宋、元、明三代的变迁中,被一些重要的收藏家秘藏不宣,或重新回归内府。清代,《雪景寒林图》主要收藏于宫廷,偶有民间收藏的记录,例如清代著名收藏家梁清标、安岐。乾隆时,《雪景寒林图》重新回归内府,存于圆明园。因此,相较于其他画作上密密麻麻的收藏印章和题跋,这幅画显得干净整洁,保存状况也很好。
1860年英法联军掠夺圆明园时,《雪景寒林图》曾流落民间,后被清廷工部右侍郎张翼购得。张翼、张叔诚父子对该画作倍加珍爱。天津博物馆的大量展品均来自张叔诚先生的捐赠,其中《雪景寒林图》是他的至爱。连自己的家人都秘不展示的张叔诚,于1981年将其捐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前身),使观众得以一睹《雪景寒林图》的风采。
作为“镇馆之宝”,天津博物馆为《雪景寒林图》提供了最好的保护。每五年展出一次,对光照、温度、湿度等都有严格控制。在天津市文物局支持下,博物馆还申请对馆藏文物,特别是书画类文物进行了预防性保护。可以说,天津博物馆目前具有国内最顶尖的技术条件来保存这幅画作。
这三件国宝级文物,一件代表了西周青铜器的精湛工艺,一件展现了清代宫廷瓷器的巅峰技艺,一幅画则凝聚了北宋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它们不仅是天津博物馆的骄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一位参观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