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腹痛背后的真凶
胃、十二指肠溃疡:腹痛背后的真凶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不仅会引起上腹部或剑突下的疼痛,还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了解这些疾病的成因和症状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病因与发病机制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胃酸分泌过多是主要因素之一。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消化是造成十二指肠溃疡的原因之一,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分泌量明显增高。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也是重要病因。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复发的重要原因。
此外,遗传因素、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吸烟、饮酒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都可能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95%),以前壁居多,其次为后壁、下壁、上壁。
症状与诊断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临床上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持续至午餐后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进餐后可缓解。约半数患者有午夜痛,患者常可痛醒。节律性疼痛大多持续几周,随着缓解数月,可反复发生。
诊断主要依靠内镜(胃镜)检查,可对十二指肠黏膜直接观察、摄像,还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X线钡餐检查对心脑血管疾病或因其他原因而无法耐受内镜检查的患者可进行,可发现龛影。HP检测和胃液分析也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治疗与预防
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目标是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及避免并发症。目前最常用的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抑制胃酸分泌药:目前临床上主要有H2受体拮抗剂(H2-RA)及质子泵抑制剂(PPI)。PPI促进溃疡愈合的速度较快、愈合率较高,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用药。常用的PPI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
黏膜保护剂:与抑制胃酸药联用可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
促胃肠动力药:主要用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的患者以促进胃肠排空,缓解症状。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需要进行根治治疗。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有:①CMT,CBS120mg、甲硝唑250mg、四环素500mg,以上三药各每日4次,共2周,根治率达87%~91%;②MOC(或AME),甲硝唑500mg(或阿莫西林)500mg、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250mg,各每日2次,共1周,根治率86%~91%。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并发症(穿孔、出血、梗阻)。
预防方面,戒除不良生活习惯至关重要。减少烟、酒、辛辣、浓茶、咖啡及某些药物的刺激,对溃疡的愈合及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胃、十二指肠溃疡虽然常见,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