仑卡奈单抗获批在即,老年痴呆早筛迎来新机遇
仑卡奈单抗获批在即,老年痴呆早筛迎来新机遇
近日,渤健/卫材共同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仑卡奈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轻度阿尔茨海默症(AD)和阿尔茨海默症(AD)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MCI)疾病的改善治疗。这一消息为千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老年痴呆早期筛查的关注。
病情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数据,我国现存的阿尔茨海默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近1700万,这一数据占全球痴呆症患者总数的近30%。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预计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较目前增加40%,达到4亿多。
更令人担忧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阿尔茨海默痴呆的发病率在5%以上;而85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0%。阿尔茨海默病通常隐匿起病,主要表现为逐渐进展的记忆下降、语言和视空间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可伴有精神症状。
早筛是关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控制关键在于早期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然而,目前早期就诊求医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这是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在痴呆患者临床症状出现前,存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隐匿期。患者早期表现常常与正常衰老相混淆,而当患者出现显著认知行为障碍、前往医院就诊时,疾病往往已经进展至中晚期,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期。
早筛技术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在老年痴呆早筛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例如,复旦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血液检测方法,仅需一滴血就能提前15年预测痴呆症风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团队也发表了一项大规模纵向队列研究,揭示了AD诊断前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规律。
除了生物标志物检测外,神经心理测试和脑电生理学检测也是重要的早筛手段。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早期识别率,从而为及早干预创造条件。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老年痴呆的早筛和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获批的两款药物——仑卡奈单抗和多奈单抗——都存在局限性:仅对早期患者有效,且价格昂贵(仑卡奈单抗年治疗费用高达18万元人民币)。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开发新的治疗靶点。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治疗靶点,能够促进Tau蛋白的去磷酸化过程,有助于缓解病理症状。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脑疾病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展现出广阔前景。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基于多模态脑影像与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量化脑衰老过程的大脑衰老时钟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大脑衰老的演化模式。
2025年伊始,国家卫健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立老年期痴呆综合连续防控体系。这一体系将涵盖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等多个环节,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有效控制患病率增速,建设老年期痴呆友好的社会环境。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年痴呆挑战,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紧迫性,也要对科技进步充满信心。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我们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更精准的早筛和更有效的治疗,为患者和家庭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