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最美上海瞬间:从90年代到今天
外国人眼中的最美上海瞬间:从90年代到今天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师。从90年代初的街头巷尾到如今的摩天大楼,从老城区的市井生活到现代化的都市繁华,外国摄影师们用镜头记录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上海瞬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镜头,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上海究竟有何不同。
90年代的上海:一个外国摄影师的镜头
1990年代初,荷兰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首次来到上海,便被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在1990-1993年间,他七次往返上海,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瞬息万变。
在罗伯特的镜头里,我们看到了尚未竣工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正在建设中的南浦大桥,以及南京路上手绘的巨幅海报。这些作品大都是在自然光下的“街头”摄影,每个场景都被视为故事发生的剧场和舞台。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用了‘异国情调’这个词,那么不同,但很美。我喜欢这里的人,清晨看到穿着睡衣的中国人在人行道上喝茶,和邻居聊天,那种社区的感觉。太美了。太棒了。”罗伯特说。
罗伯特的作品并不是典型的新闻或纪实摄影,而是带着更强的日常性,赋予了画面特有的碎片的、流动的、眼花缭乱的感受。这种自由随性的拍摄方式,恰好捕捉到了1990年代上海开放、炽热又有点冷酷的气息。
现代上海:网红打卡点与摄影技巧
如今的上海,早已成为全球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从北外滩滨江绿地到武康大楼,从乍浦路桥到静安嘉里中心,处处都是绝美的拍摄机位。
在北外滩滨江绿地,你可以尝试把手机倒过来拍,创造出“颠倒世界”的超现实魔幻大片。在武康大楼,建议走到对面或者侧后方拍摄,可以得到更出片的效果。乍浦路桥被誉为上海的“法师桥”,利用前景虚化可以拍到外白渡桥和三件套的完美合影。
静安嘉里中心附近的建筑围挡上印着上海话“蛮嗲”,明亮的黄色给冬天的街道带来活力。静安公园是拍摄枫叶的好去处,而上海邮政博物馆则被誉为“上海之门”,是拍摄城市繁华景象的绝佳位置。
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手机摄影的新玩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摄影已经成为捕捉城市瞬间的重要工具。荣耀Magic7 RSR 保时捷设计手机的AI超级长焦功能,让拍摄建筑细节变得更加轻松。在外滩,你可以轻松拉近特写建筑,获得清晰的纹理质感。
AI超清雅顾人像功能则让拍摄人像变得更加简单。它能够捕捉生动的色彩和自然的光影,特别适合在上海的洋楼前拍摄具有法式风情的照片。鹰眼超级连拍功能则让你在人来人往的街头轻松抓拍到精彩的瞬间。
跨文化的视角:为什么外国人关注这些瞬间
为什么外国人会特别关注某些上海瞬间?这背后其实蕴含着跨文化交流的深意。比如,老城区的生活场景对于外国人来说充满了异国情调,而新旧建筑的对比则体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曾说:“我依然记得九十年代初在外滩看到的景象。我能够瞬间辨认出海归的华裔 : 那些来自港澳台地区或曾在西方国家生活过的中国人,因为相比当地人,他们长得更高,穿着得体,看起来也更健康…今天,如果我再次走在外滩,我眼里的本地人和外国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并不容易,上海非常了不起!”
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外国摄影师们能够捕捉到上海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
实用建议:如何拍出最美的上海
选择合适的机位:参考小红书上的citywalk攻略,选择北外滩滨江绿地、武康大楼、乍浦路桥等经典机位。
把握拍摄时间:建议在下午拍摄,避免上午的背光问题。
利用手机功能:使用AI超级长焦拍摄建筑,用AI超清雅顾人像拍摄人物,用鹰眼超级连拍抓拍街头瞬间。
注意构图与光线:多尝试不同的角度和构图方式,注意光线的运用,可以利用自然光创造出更自然的效果。
保持文化敏感性:在拍摄时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注意隐私和肖像权问题。
上海的魅力在于它的多元与包容,无论是90年代的街头巷尾,还是如今的摩天大楼,每个瞬间都值得被记录。希望每位来到上海的摄影爱好者,都能用镜头捕捉到属于自己的最美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