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庄子》笔下三条鱼、两只鸟、两棵树、两只蝉,都是人生大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庄子》笔下三条鱼、两只鸟、两棵树、两只蝉,都是人生大智慧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26A097YW00

鲍鹏山曾说,庄子的笔下,更像是一个动物的世界。《庄子》中有濠上观鱼,螳螂捕蝉,偃鼠饮河……这些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庄子哲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笔下的动植物世界,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三条鱼的故事

北冥之鱼:厚积薄发的力量

《逍遥游》中有一条名为鲲的北冥之鱼,它能够化为身长数千里的大鹏鸟,却不能任意翱翔。只有等到六月起大风的时候,它才能借着风力展翅高飞。在展翅高飞之前,它每一天都在默默蓄力,等待一飞冲天的机会。

这正如《菜根谭》中所说:“久伏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一个人天资再好,但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要有一段蓄势储能的时光。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直到八十岁的时候,才声名鹊起。在前几十年的人生中,她所做的,就是埋头做实验搞研究。

濠梁之鱼: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庄子·秋水》中记载,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上。庄子说,你看这些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惠子反问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回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人与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快乐与否只有自己知道。若是你选择活在别人眼里,只顾迎合旁人,就注定委屈自己。诗人余秀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出身农村,而且先天脑瘫,在村人看来,这样子的人就是傻子。但她偏偏喜爱文学,一天到晚把书捧在手里。别人纷纷嘲笑她:“一个农村妇女,把家务事做好就不错了。”余秀华却不理不睬,照旧读书不说,甚至还尝试写诗,并寄给各大诗刊。她的作品发表后,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最终她如愿以偿地成为诗人。

江湖之鱼:相忘于江湖的智慧

《庄子·大宗师》里讲,一块池塘干了,两条小鱼搁浅在陆地上。它们就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勉强活下去,显得有情有义。庄子见到后感慨道:“倒不如等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过自己的新生活。”

相濡以沫的情谊虽然可贵,但彼此绑定的结果只会是逐渐衰亡。面对不可更改的结果,与其念着旧情,不如及时放手。正如庄子所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很多时候,放手不是无情,而是一种对彼此的解脱。

两只鸟的寓言

海鸟与鲁王:尊重差异的重要性

《庄子·至乐》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一天,鲁国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见它稀奇,就派人把它捉了起来。为了表示对海鸟的爱护,他就用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结果海鸟被吓得魂不守舍,一片肉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短短三天,它就被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允许别人做别人,理解他人的喜好和想法,才是对彼此最好的尊重。

鹓鶵与鸱鸮:淡泊名利的智慧

庄子在《秋水篇》中讲过他跟惠子的故事。当时,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听见庄子要来,心里十分慌张,以为庄子要争抢相位。他便派人在国都搜寻庄子,想要驱赶他。谁知庄子笑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鶵,您可听说过?这鹓鶵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鶵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想要吓走对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心的容量是有限的,装满了虚名浊利,就装不下自在身心。如果一个人始终为名利而活,结果就会为名利而烦恼,终日惴惴不安。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人应该驾驭外物,而不是被外物奴役。

两棵树的启示

樗树:找准人生定位

《庄子·内篇》中曾记录过一段对话。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樗树,它的树干木瘤盘结,不合于绳墨;它的枝干弯曲波折,不合于规矩。虽然生在道路边上,但木匠经过也都是视而不见,因为树虽大却是不材之木,毫无价值。”庄子却笑着说:“对于一棵树来说,木匠看不看得上它又有什么重要的呢?为什么不把它种在广漠无边的旷野中,你可以悠闲地在树下徘徊,逍遥地在树下躺卧,又有什么不好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世上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你未能及时发现。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仰视别人的成就,而否定自己的价值。懂得审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自然就能在擅长的领域中成长为参天大树。

栎树:无用之用

《庄子·人间世》中讲过一个故事。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听后恍然大悟,拍手称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是那些无用的事情,滋养着内心,悄然塑造着自己。人这一生,少一点急功近利,多给自己一些做无用之事的时间。读一本好书,练两笔书法,做几件手工,种几盆花草。它们看似浪费了你的时间,却在这焦虑的时代中,给了你灵魂的栖息地。

两只蝉的寓意

蟪蛄:认知的局限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早晨生长的菌类没见过黑夜,夏天的蝉没经历过春秋。一个见识太少,认知太低的人,就如这蟪蛄一般,以为世界永远都是夏天。结果在旁人看来,就会显得无知而愚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多看不同领域的书,学习到新的知识;多与人交流,接触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当你的知识密度越高、见识越广时,你看待事物就不会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树上蝉:安逸中的危机

《庄子·山木》讲,有一只蝉,因为得到了一块好树荫而忘了自己身处的位置。但其实,它的身后有一只螳螂已经偷偷盯上了它。只是因为一时的享受,这只蝉便让自己陷入了危险的处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享受惯了舒适,也就慢慢废掉了,不再拥有抵抗风险的能力。只有逼自己不断前进,跳出凉爽的树荫,才能避免危机,顺遂地生活。

朱熹说,庄子在当时无人宗之,他只在僻静处自说。庄子在世时,没有人理解他的学说,他只能自娱自乐地著书立说。直到后来,人们才从他那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种种哲理。

生活不顺时,多读读庄子,你总会挖到点智慧的宝藏。这些动植物的背后,藏着庄子对生活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思考。认真品读它们,我们能解开生活的迷茫,找到人生的方向,修炼出更好的自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