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科学饮食新趋势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科学饮食新趋势
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最新版《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这是继2016年版之后的首次更新。新指南针对6-18岁学龄儿童的营养需求和饮食行为特点,提出了5条核心准则,旨在帮助这一关键时期的孩子们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核心准则解读
准则一: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提高营养素养
学龄儿童正处于认知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培养他们的营养素养至关重要。指南建议,孩子们应该学习食物营养相关知识,了解食物与环境及健康的关系,并积极参与食物的选择和制作过程。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营养教育、行为示范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准则二:吃好早餐,合理选择零食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对学龄儿童尤其如此。指南强调,早餐应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以及奶类、大豆和坚果等至少三类食物,以确保营养均衡。同时,零食的选择也很重要,应优先考虑清洁卫生、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品。
准则三:天天喝奶,足量饮水
牛奶是学龄儿童获取钙质的重要来源,每天应摄入300ml及以上的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在饮水方面,指南建议每天饮用800-1400ml白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含糖饮料代替水。
准则四:多户外活动,少视屏时间
除了合理膳食,适量的身体活动也是学龄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南建议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运动,同时要减少静坐时间,每天视屏时间不超过2小时。
准则五:定期监测体格发育
定期测量身高和体重,监测生长发育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防营养不良或超重肥胖问题。指南建议通过合理膳食和积极身体活动来维持适宜体重,同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国际经验借鉴
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具有其独特性。例如,德国推行“公共厨房”项目,将学校厨房作为实践课堂,邀请家长参与;巴西则将食品与营养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并通过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兴趣。这些经验为中国指南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实施挑战与解决方案
在实际应用中,学龄儿童膳食指南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证营养均衡?如何应对儿童挑食、偏食的问题?如何在校园环境中落实指南要求?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创新的教育方式和政策支持来解决。
结语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的发布,为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指导。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