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穿越千年的石头城传奇
青岩古镇:穿越千年的石头城传奇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座被誉为“西南第一屯堡”的古镇,它就是青岩古镇。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镇,不仅是一座普通的江南水乡,更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军事重镇。走进青岩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盘踞在山坡上的长城,这种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北方的关隘。然而,这里的长城却有着不同的故事。
青岩古镇的长城始建于明代,虽然经过六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雄伟壮观。据导游介绍,这里的确是明代建筑,只不过经过维修后显得比较新。那么,为什么在南方的青岩古镇会有长城这样的军事设施呢?这就要从它的历史说起了。
最初这里确切的名称不是“镇”而是“屯堡”,“屯堡”一词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时期。屯堡的实际意义是屯兵的军事要塞。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就地屯军。
定广门是青岩古镇的象征,初建于明朝天启年,是青岩军事古镇的象征。清顺治十七年即1666年,班麟贵之子班应寿子承父职(土司),增建定广门,清嘉庆三年(1798),武举人袁大鹏重修,城楼为三开间重檐歇山式顶木结构,屋顶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饰,定广门城墙墙体上设有垛口炮台,远看城墙雄伟壮观、气势恢弘,是古时贵阳南面最重要的军事防线,俗有“筑南门户之称”。
走进古镇,仿佛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整个古镇依山坡而建,错落有致,所有的巷子两旁的墙也都是石头砌成的。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电影《寻枪》的外景地就是在这条小巷中。
青岩古镇不仅是一座石头城,更是一座文化交融的宝库。镇内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迹,如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以及青岩书院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古镇的辉煌历史,也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青岩古镇的宗教文化十分丰富。镇内有19座宗教建筑,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四教并存,体现了古镇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万寿宫就是众多宗教建筑中比较显著的一座。万寿宫建于清康熙年间,最早并不是一座道观,而是江西会馆,为南来北往的商贾之所,后来改造为道观。万寿宫内建有一座戏台,戏台周边的木雕精美绝伦,内容为“鸿门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军旅文化特色。
除了宗教文化,青岩古镇还保留了丰富的书院文化和民俗文化。赵以炯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踏进这位光绪状元的府第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门楣上那块木质牌匾上苍劲的“文魁”二字。从门口可以隐约瞥见悬挂在正堂墙壁上的赵以炯画像。如今的赵以炯故居,也成为大家争相打卡的景点之一。
青岩古镇的美食同样值得称道。这里的特色美食如卤猪脚、糕粑稀饭、鸡辣角、玫瑰糖和米豆腐等地道小吃,每一道都凝聚着历史的味道。其中,卤猪脚又称“状元蹄”,寓意着金榜题名,是青岩的招牌菜之一。选用当地土猪的前蹄,经过精心挑选的香料慢火炖煮,直至肉质酥软,皮色金黄。吃上一口,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再蘸上特制的辣椒水,那滋味,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青岩古镇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读。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多元,美食的诱惑,更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找到心灵的归宿。每一次踏入青岩,都像是一次全新的探索。那些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那些美味的小吃,又在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而这一切,都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如今的青岩古镇,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白天,游客们穿梭在古巷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夜晚,古镇灯火通明,锦衣卫巡游、古风舞蹈等表演活动精彩纷呈,让游客仿佛穿越回大明盛世。古镇内还开设了许多特色文创店,如民族刺绣丝巾、蜡染手工背包等,让游客可以把青岩的文化带回家。
青岩古镇,这座历经六百多年沧桑的石头城,以其独特的军事背景、精美的建筑、多元的文化和诱人的美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它不仅是一座古镇,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得以一窥明朝时期的军事防御体系和文化交融。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贵州,一定不要错过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古镇。